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曾经的沧海,今日的桑田,蕴藏着无数的奥秘,在这花开花落之际,你我相约,共同寻觅心灵的那方净土,因为它承载着我们昔日的收获和无尽的遐想。在政治学科的这方沃土上,同样镌刻着我们坚实的足迹。当我们回过头来,悉数这些足迹时,会发现遗憾,会发现喜悦,更应该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复苏伊始,路遥出于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将目光投向了“城乡交叉地带”中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迷茫、奋斗的新一代农民。在城乡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下,这些农村中的知识青年看到了乡村的蒙昧和城市的富足。他们欣羡现代文明的成果,渴望投入城市的怀抱,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然而,由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体制及意识观念的因素,他们身份习得的过程倍显艰难,进入到城市之中却通常得不到认可。其进城农民的身份彰显了他们自身在城乡交叉之中非城非乡、亦城亦乡的特殊定位。他们的这一身份略显尴尬却也生动地映射了改革之初那一批不安分的农民向城市进军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萧红在《旷野的呼喊》中关注到了抗战时期流行的宏达叙述话语遮蔽下的东北乡间农民生存现状。在这片生死场上,两代农民在纠葛的历史道义与个人欲求之间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萧红作品呈现了边缘地域中,底层年青一代农民的抗战行为,也深刻地表现了他们因践行民族责任走向死亡时带给父辈心灵的伤痛。在这种叙述模式中,能够体会到走向生命末期的萧红与父亲乃至世界和解的信号。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