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党听到人们评价一堂语文课“不像”语文课。之所以会有“不像”的感觉,是因为这样的课失掉了保证其为语文课的最基本同时也最具核心地位的特质。这种最基本同时也最具核心地位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本位”。失掉了“本位”的教学,我们称之为非本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阅读教学也普遍存在这种非本位现象,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一、研究性课程与研究性学习提到研究性学习,人们首先想到它是一门课程。上海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从课程的角度来定位的;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将研究性学习列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内容,规定高中总授课时数288节,也是从课程的角度来说的。同时,研究性学习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一种学习方式,进而形成相对固定的程式。我  相似文献   
3.
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语文》在我省的使用已经完成一轮 ,在与现行教材三年的亲密接触中 ,广大语文教师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探索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此基础上 ,我们通过座谈、访谈、听课交流等多种方式对我市高中语文现行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我们的调查和思考汇总如下 ,并期望能就教于方家。一、教师对新教材的态度和运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基本情况1.关于教材的编写序列新教材建立了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条线索并行的编写体系。同时 ,阅读部分不再以文体 ,而是以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4.
岁月和成长是一个包含着巨大的时间跨度、空间距离和心理深度的话题,更适合用小说、戏剧和散文等文学体裁来表现。如果是诗歌的话,则往往表达一种高度概括的情感体验,以浓缩的情致取胜,如"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或者表达一种关于人生深刻感悟,以议论见长,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者用典型的细节来表现物是人非的内心波澜,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许多现当代诗人则常常是截取成长中的某一时间片断进行铺排点染,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的推广实施,使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许多人士都从问题本身做出了积极的反应与回答.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其实不是孤立的,若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些问题,说不定有些现象原本就是原有问题在新形势下的一种演化.我们认为当前课堂上出现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知识缺席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作品具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作文教学自然就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近来,主张作文教学要“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训练体系,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训练体系”,认为“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的观点常见诸各类媒体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笔者曾非  相似文献   
7.
要问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笔者感受最深的则是由于文本分析知识和方法缺位而导致的作品解读的肤浅和僵化。让我们先看两个课例。其一:一次市级观摩课,课题是鲁迅的《灯下漫笔》。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中间切入,提炼出作者对中国历史高度概括的观点:中国历史不过是两种黑暗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循环。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品读相关文字,把握作者的观点,归结出作者对暴力统治和国人奴性人格的批判。接下来,师生又一起体味作者的写作本文的情感态度,老师的观点是“对暴…  相似文献   
8.
一直很喜欢苏东坡.但不敢说,生怕一说出口就将他庸俗化.因此一直隐秘地将他放在心底.三年前,买了一本<东坡志林>,它是东坡生前一有随感就记录下来的文字,不是正儿八经的写文章,里面有一些牢骚,当时怕得罪权贵,将手迹交给几个儿子,放入手泽袋中.去世后,后人将这些文字整理编次出版.里面思想清明,言语轻松漂亮,是一本绝好的消遣的闲书.  相似文献   
9.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精美的山水小品,是众多古代散选本经常收录的一篇,现行的中学语教材中也有数个版本选录了此。我们有幸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中观摩了此的教学。并查阅了一些书刊和网上资料,发现对于作品中“更定”和“强饮”(“强饮三大白”)两个词语的理解,各个方面之间存有较大的分歧,甚至有人在网上有奖征求对“更定”的解释,有人向北大中论坛网站求助.可惜至今都无人回应。  相似文献   
10.
一、古诗今译与"韵译" 古诗今译,在中学语文界乃至学术界都是很不时髦的做法."诗无达诂",更何况将极其凝练的古典诗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演绎,其难度可想而知.许多专家认为古诗词是不可译的,译成外语如此,译作现代汉语也是如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古诗词是否可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可译性"的理解.如果把"可译"理解为绝对地、完全地传递原作的意义和韵味,那么,所有的文体都是不可译的,我们也没必要翻译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甚至其他一切文本)给中国的读者,也不可能将中国的文字译介到国外了;而如果我们将"可译"理解为比较完整准确、甚至创造性地传递原作的意义和韵味,那么,古诗词能否今译就是一个不必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