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主要论述曹雪芹如何直接继承诗经四字对偶句传统,在《红楼梦》中塑造人物和刻画意境,使小说具有诗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据福州晚报载,中央电视台与<咬文嚼字>编辑部关于"阿房宫"之读音引发争议,笔者经研究探索认为,"阿房宫"应读为"ě páng g ōng".  相似文献   
3.
试说《木兰诗》的作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声口与情态”、“生理与心理”、“知识与才华”等三个方面来探讨《木兰诗》的作者应是一位有才华的北方女子。  相似文献   
4.
据福州晚报载,中央电视台与《咬文嚼字》编辑部关于“阿房宫”之读音引发争议,笔者经研究探索认为,“阿房宫”应读为“ē páng gōng”。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介绍古诗“柏梁体”的来源,并分析它具有三个显著特点:纪事堆垛,概括面广;叠用名词,多押平韵;通俗诙谐,实用性强。因无明显诗歌意境,给人文字游戏之感,故在文学史中没有地位。但笔者以为由它三个特点可占诗史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成语、谚语、俗语等等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地方俚谚语,则是一个地区人民在斗争中的经验和才智的反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从文学角度看,俚谚语是民间文学、口头创作、戏曲艺术的源泉;从社会学角度看,俚谚语为研究地方民情风俗和编撰地方志提供必要的资料和线索;从语言学角度看,俚谚语是研究词汇(包括方言词汇)、方言史、编纂方言词典的重要材料。拙文正是从语言学角度,对福州方言俚谚语作些探索研究,并就正于行家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文艺修辞鉴赏犹如“曲径通幽处”,“曲径”是文艺作品的文辞,“通”是修辞手法的分析,“幽处”是作品内涵和题旨情境。“由辞探意”是文艺修辞鉴赏“登堂入室”的必由之径,“以意逆志”是文艺修辞鉴赏“龙宫探宝”的必要手段,“显辞达意”是文艺修辞鉴赏“凤鸣九霄”的最高境界。分析一篇作品必然要经过“由辞探意”、“以意逆志”,以期“显辞达意”总揽全满之精要,这便是理解“辞”、“意”、“志”的三味。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红楼”指瑕》一文指出了几个原著的瑕疵,作了肯定。该文中更多的“瑕疵”则值得商榷。逐条分析以后认为,一定要从小说特点出发,并从《红楼梦》极其复杂的版本中找出真正属于作者手笔的瑕疵,还得掌握古今汉语交替的状况进行评说才能准确。否则只能“郢书燕说”。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和脂砚斋生怕《红楼梦》不为人们所接受 ,而发出“谁解其中味”、“能解者方有辛酸的泪”的浩叹。从信息论和控制论观点来看 ,2 0 0多年来广大读者群从“情而思、情而动、情而伤、情而痴”四个方面韵趣信息反馈了《红楼梦》作者美的情愫信息的施控 ,虽然大量集中在“恋情、爱情” ,但也不乏对“友情、亲情、人情”的积极反馈  相似文献   
10.
宗廷虎、李金苓先生的大著《中国集句史》能够发掘前人所未梳理过的集句原始资料,于众多的书籍中探矿融金,从史的角度进行爬梳,廓清了"集句"的滥觞,铺绪"集句"在史上的全貌,不仅对研究各种修辞格历史有牵动,亦能对推动修辞格史的全面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