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李建中教授的《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 998年版 )是作者所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是书在民族心灵史与古代文学史的双重背景下 ,追寻魏晋文学的人格生成 ,演绎魏晋人格的诗性建构。作者指出 :魏晋文学是魏晋人格的精神投射与诗性显现 ,魏晋人格是魏晋文学永远的神韵与不死的魂灵 ,艺术的人格化与人格的艺术化 ,构成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的相生相济 ,并最终铸成魏晋文学与人格的永恒魅力。古典文学界的著名学者钱仲联、章培恒、王钟陵等 ,对是书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文学评论》副总编胡明研究员在“鉴定意见”…  相似文献   
2.
3.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4.
朱熹的“感物道情”是对传统美学理论的两大源头——“交感”理论和“言志”理论的继承与整合,而这一整合已逻辑地走向了“兴”,因此,朱熹的“感物道情”可以归结为一个“兴”字或一个“感”字。如果说“感物道情”与“交感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考察“感物”方面的话,那么“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则突出了朱熹对“情”之合理性的关切。“感物道情”与“诗言志”之关系反映了“感物道情”对“诗言志”理论的改造与深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