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主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去的德育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充当唯一的主体.学生则被当作单纯的客体.所谓“教育”,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所谓“启发”,只是教师“启”,学生“发”;所谓“感化”,只是教师“感”,学生“化”——一句话,教师操纵一切、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不少时候学生只是表现上接受、行动上应付,内心深处却是启而不发、感而不化,甚至厌烦、反感、抵触.因而德育的实效性不大.品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社会规范化、将社会文化中善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只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这种内化才能很好地实现,品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奏效.几年来,我在组织高中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