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汉中后期有一祖孙三代,相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这就是安平崔氏三贤——崔骃、崔瑗、崔寔。崔骃少时与班固、傅毅齐名,钦慕扬雄,善于辞赋,意在讽谏。崔瑗才学出众,长于文辞,尤擅书法,被称为“草贤”,不愧为一代“文宗”。崔寔才美能高,博通经史,与蔡邕并称“双凤”;“治边最为第一”;其所著《四民月令》,系统总结了当时农业生产的技术、方法和经验,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文化问题成了世人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中国传统文化似乎又成为被关注的中心 ,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出现了所谓“文化热”和“国学热”。在这个过程中 ,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进行反思 ,对古代典籍进行这样或那样的再诠释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现在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而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的中国哲学 ,更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 ,对于锻炼人们的理论思维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创立新的哲学体系 ,重振民族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物极则反”是中国辩证思维的重要命题 ,战国时期的《易传》就阐发了这一思想。但它作为一个命题 ,是由汉代京房提出来的。至北宋欧阳修发展为“物极而必反”说 ,丰富了历史领域的辩证法思想。程颐继承此说 ,视其为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 ,所谓“极而必反 ,理之常也”。王夫之依据其神化学说 ,重新检讨这一命题 ,认为物极必反并非普遍规律 ,而只是事物变化的一种形式 ,不能将它公式化。这标志着人类对事物变易法则的认识更加深化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哲学视为伦理道德哲学,源于古人的道德直觉或道德体验。这是由于脱离经学史研究,孤立地分析一些哲学概念和命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本文以宋明道学为例,论证其形上学和本体论是 通过对《周易》经传的阐发建立起来的,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传统,不是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更不能将其归之于心体验的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5.
严君平哲学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严遵,字君平,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雅性澹泊”(《华阳国志·蜀郡士女》),“湛深玄默无欲”(《汉书》颜注引孟康语),隐居不仕。常卜筮于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著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利导之以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对当时成都的社会风气、风俗有着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著名的史学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在哲学史学方面颇有造诣。从司马迁对哲学流派的评判态度、论孔子的历史地位、论先秦哲学流派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哲学史的写作方法等情形,可知:用通变的观点观察学说的兴衰史,将学说的兴废同政治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是司马迁哲学史学的一大特色;《史记》创立了评传体的哲学史写作体例,成为史论结合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易学中的元亨利贞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朱熹“将易各自看”的易学观 ,梳理“元亨利贞”说的演变 ,认为 :对《易经》中的“元亨利贞”不必定于一体 ,不必一例求之 ;春秋战国时人以伦理道德观念加以解说 ,是一种新的创造 ;汉唐人又将其提升到形而上的层面加以解释 ,使之获得了世界观的意义 ;而宋明道学又将“元亨利贞”说进一步高度哲理化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传统典籍中,“易”占有重要的地位。“易”作为经学之一种,被称之为《易经》。历代对“易经”的阐释,构成了“易学”。历代易学家对《易经》的阐释,大致可以分为象数派与义理派。象数派以象数为第一位,以象数解易,以象数论义理。义理派以义理为第一位,以义理解《易》,以义理论象数。在整个易学发展史中,两派之间的互争高下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常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然无论是义理派还是象数派,都不否认《易经》是讲“阴阳”哲学的,是一部讲运动变化的“变”经,其中蕴含着高深的哲理、无穷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思想家。他创立了一个融会马、中、西的全新哲学体系,提出了许多精湛的思想和学说;仅就文化问题的探讨来说,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积极倡导“中华民族精神”。从而对国家文化战略的形成,对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这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研究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0.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