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德育只有揭示"人"的本质,认清"人"的存在形态,通过"人",以"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能破解内在矛盾,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2.
郑亚男 《科教文汇》2011,(26):58-59
园本课程的开发是幼儿教育民族化、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幼教政策、法规的要求。园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每一所幼儿园面临的共同任务和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3.
志愿服务是民间组织或个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资金,以无偿的方式实现对社会事业的服务与奉献,或给予社会困难群体一定的服务保障。这是社会服务工作发展到现时代的新型表现形式。在对社会事业发挥出重要作用的同时,它对提高参与者的综合素质、推动社会道德风尚优化也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现代社会参与行为,志愿精神体现了传统美德(奉献、利他、友爱)与现代道德意识(责任感、公共精神、自主自愿、自我实现)的良好结合,对青年的道德素质培养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因此志愿服务可作为一种辅助教育手段引入高校德育,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所具有的独特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性、开放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考察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所走过的德育路径,反思其运行机理,对于推动中国德育健康发展,减少经济发展的道德成本,实现道德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德育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当前的学校德育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以政治为本、以物质为本、以知识为本、以技术为本,学生正在被德育。对此,学校德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做到从人出发、按照人的方式、使人成为人。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道德建设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偏离,只有在理念、课程、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德育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德育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德育只有揭示“人”的本质,认清“人”的存在形态,通过“人”,以“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人”,才能破解内在矛盾,完成自己的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8.
化学在初中阶段是起始课程,本身又非常抽象,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而应用多媒体将会大大化解化学学习的难度,化抽象为形象,展微观为直观,迅速帮助学生通过入门阶段,进而进行物质化学反应规律的探索,真正地进入化学世界。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2001~2016年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以及1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测算,并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的因素。结果显示:(1)考察期内安徽省中大型工业企业Malmquist指数及技术进步指数大部分年份都大于1,且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提高引起的。(2)外商直接投资和企业盈利能力对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技术进步率都具有正向影响;企业规模和政府资金对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都具有负向影响;行业集中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不显著,对技术进步率有负向影响。最后,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为提高安徽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试题库模式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易操作等优势,因此,正在成为承载和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和有效形式。但是,因为考试连接着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管理、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反馈等环节,因此,在纲要课试题库建设中,必须从课程性质和特色出发,以系统论的思维,揭示、把握和体现考试与社会需要、国家需要、教育需要、学生需要和人的需要之间的内在节律。实践证明,理顺这其中的十大关系,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