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郑仁霞 《现代语文》2008,(2):112-113
一、语文新课程课堂原则的转变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课堂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分狭义的课堂教学与广义的课堂教学。新时期以前,许多语文教育实验均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师生活动在一个教室内展开,这个上课过程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随着改革逐步深入,人们对语文课堂教学局限性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社会、生活的外延,是向前、后、左、右的延伸。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荒谬的。刘国正多次谈到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问题,指出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把语文课变成了纯技术的训练:第二,教学程式化、刻板化,枯燥乏味;第三,题海战术,学生苦不堪言。”  相似文献   
2.
美国社会预测学家奈斯比特曾指出:当代社会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大事有五件,其中之一是“在这个文字密集的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廖沫沙认为:“写作是一切学科的基本功,无论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要用文字来表达——我觉得培养青年一代的写作能力迫在眉睫。”1984年邓颖超同志为《写作》杂志题词:“振兴写作学科,为四化建设服务。”现如今,信息传递需要写作,思想交流需要写作,求职应聘需要写作,科学研究需要写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