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0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
哈代最后一部小说《无名的裘德》中的女主人公——淑,是一个具有悲剧性命运的新女性形象。她的人生悲剧是由多元复杂的因素汇合而成,但对其悲剧的探源却很少人涉足。文章从社会、性格和命运诸方面对其悲剧根源进行溯源,并分析其悲剧的审美、认识和社会批判等方面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以来,间性问题已触及哲学、美学、文学等各人文学科,“间性的凸现”已成为一种新的理论共识。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间性问题由来已久,康德、费希特、黑格尔、马克思等对其都有过论述,但作为哲学概念的主体间性的提出和其意义的凸现却是在20世纪。主体间性,又称交互主体性、主体际性、共主体性等,它缘起于近代主体哲学的深刻危机,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历史进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轨道,体现出“文化趋同与趋异”(cultural 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的动力学的间性张力和开放性的辩证运动,从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界面和学术思考平台。这个时代的世界文学及其研究,充满了新的情况与思想挑战,亟需更新我们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我们组织这个笔谈,旨在通过对当今历史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交织互渗关系的反思,探讨间性诗学的当代文艺学美学蕴涵,提倡从间性诗学的维度,刷新世界文学观念和研究理念,更好地建构与完善当代文艺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由于中华民族原始的“万物有灵观”和人物“同情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家常从生命本体论出发评诗论文。因此,中国诗学重视生命体验,讲求物我同一境界的营造,带有明显的生命美学之特点。通过对“兴”“味”“意象”几个诗学范畴进行简单梳理,探求其生命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间性理论与文化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性理论作为主体间性、文本间性、文化间性等诸理论观点的综合,其主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在于主体间性。主体闻性,力图克服主客二分的近代哲学思想和思维模式,强调主体与主体的共在和主体间对话沟通、作用融合及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作为主体闻性在文化领域具体体现形式的文化间性,也表现出文化的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理论为哲学、文学、比较文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解释学等各学科开拓了更大的学术空间,拓展出新的研究维度,从而获得更阔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本文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探寻中,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