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8篇
科学研究   6篇
综合类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填报高考志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起点.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除要考虑各校以往的录取情况外,同时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业理想,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看看自己喜欢学什么、适合学什么以及能够学什么,以确定志愿填报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通过细致的史实考察与文本分析,重新发现了周桂笙译文集《新庵谐译初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重大价值。首先,该书上卷收录的《一千零一夜》与《渔者》两篇译文均译自阿拉伯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且均为首次译成中文。其次,该书下卷收录的15篇译文中至少有11篇译自《格林童话》,且均是首次译为中文。因此,该译者及其作品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一、结构原理本教具的结构如图1(A)、(B)、(C)所示:图1设图中两磁极间的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的空心导管质量为m,通电后受到的安培力为F,加速度为a,在安培力作用下沿水平导轨运动的距离为s,离开导轨时的速度为vt。因v2t=2as...  相似文献   
4.
螺旋测微器是高中物理实验的测量仪器之一,如何读数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是历年高考的热点。由于该仪器的结构精密,可见度小,构造原理不够明显,因此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进行操作演示。为了克服教学难点,本人从历年高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内容形式的不断深化,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响应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笔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了几点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郑志明 《文教资料》2008,(26):96-98
本文对陈独秀译事译论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述评.着重指出了现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史实不清、虚假转引、常识性错误、前后矛盾等,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认为翻译史研究者应当认真细致,应当带着批判眼光与怀疑精神进行研究,更不应人云亦云,而应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7.
200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包括新、旧课程卷)"题题都精彩",体现了很好的甄别、导向的功能.综合起来,它对学生的要求很高,其改革的力度较大,造成了普遍的不适应,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传统,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可以预料,2004年高考试题的综合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其试题的特点,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其必须承载的课改推进作用是不会变的,跟上脚步是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下面针对2003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高三第一轮复习之后的复习备考策略,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8.
20 0 3年全国高考数学试卷 (包括新、旧课程卷 )“题题都精彩” ,体现了很好的甄别、导向的功能 .综合起来 ,它对学生的要求很高 ,其改革的力度较大 ,造成了普遍的不适应 ,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我们的数学教学过于传统 ,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可以预料 ,2 0 0 4年高考试题的综合难度可能会有所下降 ,但其试题的特点 ,其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其必须承载的课改推进作用是不会变的 ,跟上脚步是广大教师的必然选择 .下面针对 2 0 0 3年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高三第一轮复习之后的复习备考策略 ,请大家指正 .1 以能力立意加强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郑志明 《物理教师》2007,28(3):5-36
匀变速运动的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验证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虽然一些学校配有气垫导轨、光电门和数字秒表等仪器部件,可以组成相关实验装置,但由于装配复杂、结构庞大,操作繁琐、不便携带,况且一般学校根本就没有这些仪器,所以通常只能是在课堂上进行口述实验,这就难免造  相似文献   
10.
客家社会大伯公信仰在东南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客家社会伯公与大伯公信仰谈起,追究其在传统天神、地祗与人鬼的信仰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客家社会的信仰化不是单独存在,虽然“伯公”、“大伯公”等词的使用,是客家人特殊的用法,但是在信仰的内涵与意识上,还是整个汉人化的延续与发扬。建构出客家社会大伯公的信仰体系,不是要标举其独特性,实际上也能彰扬出整个汉人社会鬼神崇拜下的深层观念系统。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族群结构是多元的,客家族群虽然人数众多,也无法避免与其它族群化的相互融合,大伯公信仰正是族群融合重要的化指针,其发展的趋势值得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华人在东南亚的特殊化生态中,民间信仰一直是主要的精神安顿力量,从大伯公、拿督公到本头公,虽然名称与形态有些出入,但是其消灾祈福的平安心愿是一致的。祭祀圈的形成不只是在共祀的集体活动上,更重要的是对“境”的向往与追求,“境”不是单一的,有神境、祗境与鬼境的形态之分,但是在信仰内涵上又经常的交流合一,有着“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明了了三境与一境间的互动关系,方能掌握到华人信仰化的整体面貌。在东南亚华人的民族信仰,缺乏精致化教养的环境,加上各国有意或无意的排华政策,压制了华人族群整体化的维护与发扬,随着大传统的逐渐分离,小传统也是残缺不全,不仅外在器物明的亡失,内在精神明的维护也极为困难,上一代留下来的原乡生活体系,从器物层、社会层到精神层实际上都已欲振乏力,这种现象或许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