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1
1.
对高尔基的印象,一直滞留于那只在暴风雨来临之夜疾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勇敢《海燕》,而高尔基的长篇小说《母亲》更强化了这一印象。事实上这也是高尔基及其作品在中国传播的主流方向,高尔基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为中国人民所景仰。中国读者知道高尔基的《母亲》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1929年夏衍根据日文首先翻译《母亲》,小说人物  相似文献   
2.
《在桥边》作为一篇自读课文,本文从教材编写体系、作家认识、主题理解等多角度探究其入选的意义所在,从中发现伯尔作品背后隐藏的“不顺从文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当权者的抗争。德国文学因何而崛起于废墟之中,值得我们在阅读中深思,在教学中不错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