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认知教育"是以"道家思想"和"建构主义"作为为理论基础,与积极心理学相联系,广泛适用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其基本观点是通过设计、呈现关于时间、空间和物种进化发展三个方面的宏观问题,引发人们进行积极思考、想象,逐步重新构建以时间、空间、进化观念为内容的宏观认知结构,并相应地形成人们豁达、包容、大度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不拘小节、淡化人生境遇、唤醒积极向上的情绪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之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师范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积累组织小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经验,我们组织三年级学生到附小担任课外活动辅导员.学生十人左右一组,分成十三个组每周两次分别到附小的十三个班级开展活动,学生到附小担任辅导员的具体任务是:1.在规定的时间内组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和谐社会构建进程的不断深入,占同龄人23%以上的社会精英群体一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及幸福教育的研究,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总结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主要成果,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旨在为寻求新的方法、手段及研究视角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学习之悦、交友之乐及君子之乐,人称"孔门三乐",是孔子幸福观的具体阐述。"孔门三乐"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把孔子幸福观与现代积极情绪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出二者存在着有形或无形的、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问卷,对三明学院附属小学和三明莘口小学各二百名三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76人具有厌学倾向,占样本总数的19%;因学生自身原因产生厌学情绪的,城市的学生显著高于农村的学生;因社会原因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六年级显著高于三四年级,五年级显著高于四年级;男生的厌学情绪较女生严重,但女生受自身原因影响产生厌学情绪的比男生多.  相似文献   
6.
三明市普通中学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 ,三明市普通中学初中生与高中生的学习适应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初中生问题更为突出。乡镇中学学生学习适应性比城区中学差。初中与高中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有差别。男女生在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造成学生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原因来自学生本身、家庭、学校、教师、社会环境等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需要教师、家长等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大学生积极人格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成人版人格力量测量量表对我国五个省七所地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24项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学生六大美德力量发展不平衡:智慧的发展水平最低;人性、正义和卓越三类美德力量的发展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大学生因性别、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文理科、学习成绩、家庭经济等的不同,其在六大美德的发展上也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积极心理学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积极心理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结合,形成家庭积极教养方式.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理念革新了中国家长的传统观念,它要求家长通过积极的手段引导孩子从积极方面来看待问题,学会运用积极的方法论解决问题,让孩子经常体验积极情绪,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乐观向上,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探究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的作用与具体做法,对促进中国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矫正、发展和补充。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促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能扩大和工作重心转移,突出"积极"价值取向,通过学生集体或组织实施教育,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实施教育,以便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0.
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21世纪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家庭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对三明市区初中生的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中,表明家长教育态度存在严重问题,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方式不但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研究为促进社会重视家庭教育,为初中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