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文章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作状语现象,主要讨论了动词状语V1的非范畴化、动词作状语的动因及其形成机制。在构式语法理论支撑下,文章认为作状语的动词仍是动词,它是构式赋值、动词词义与动词使用频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动词还处在非范畴化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在天津学习普通话时经常会受到地区方言的影响.问卷调查表明,80%以上的在津留学生有了解、学习天津方言的愿望.本文结合天津方言的特点,指出在引进天津方言教学时应该加强方言与普通话的对比,分清学生学习阶段与需求,并结合天津文化,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经典范畴理论在汉语词类研究中的困境出发引出原型理论与非范畴化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原型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在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解释力,旨在探索汉语词类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构式语法框架内讨论了汉语“不就X”构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论述了“不就X”的主观量及历史渊源,认为:(1)该构式表示说话人主观上的“看轻义”,语用上有“不屑、轻蔑、轻松、容易、不重要”的含义;(2)整体上表示主观小量义;(3)“不就X”来源于“不就是X吗”结构,语气词“吗”的脱落与“是”的省略为其提供了句法上的可能,汉语双音化趋势与类推机制是“不就X”成为独立构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