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综合类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着一个叙事的纬度,其中包括再现和表达两个层面。在具体的修撰行为中,二者同时运作并交互影响。由于对客观性的追求,过去对文学史写作的研究忽视了富于文学性和修辞性的表达层面。通过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这一个案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了文学性与修辞性在文学史修撰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它们存在的方式。也正是由于表达层面的存在,使得对文学史写作的意识形态分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传统诗学、语言学和修辞学所强调的转义行为,在文学史的话语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学性"作为文学史认知模式深层结构中的固有因素,还表现在文学史叙事的情节安排中.只有通过对文学历史中"事件"的故事化处理,文学的历史才能在时间中被"塑形".  相似文献   
3.
短篇小说的兴起对中国小说修辞的现代转型影响深远.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正是由于"时空体"形式、文体意识和修辞交流方式的改变,使得近、现代短篇小说能够在短时间内重新崛起,并促进了小说作者与读者间新的修辞契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5.
6.
当下小说研究理论范式与批评方法的修辞学转向颇为引人注目,然而小说修辞理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始终未能得到有力的理论阐释.通过对小说叙事理论兴起原因及其理论局限性的考察和反思,以及对小说修辞理论发展轨迹和完善过程的描述,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小说修辞研究的理论优势和特长,而且使我们认识到,小说研究理论范式和批评方法的修辞学转向有着坚实的理论支撑,它为小说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新时期以来承德作家的创作状况作了总体描述。文章从每位作家的创作实际出发,将他们的创作与新时期以后文坛的发展潮流和承德这一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实践相结合,把承德作家这一创作群体划分为三代,并对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作成就、美学特征和文化品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将他们的创作与满族文化和承德的地域文化特征相结合,对这一创作群体独特的文化意蕴给予了全面揭示和科学阐释。  相似文献   
8.
一位作家的文学史定位是由其作品的接受史完成的。古有陶渊明,今有张爱玲。文学史不是写定的,它存于人们心中,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文学作品不断进行调整的历史范式。一切写就的文学史,往往因失去这种调解功能而落入尴尬境地,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就存在着这种情况。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