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对《六国论》中的“积威”一词,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未予注释,一般参考书有两种释义,如杭州大学编著的《高中古代诗文助读》将其解为“积久的威势”,江夏、肖毅等编著的《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其解为“蓄积的力量”。我认为这两种释义均不确切。从词义的演变来看,“积”有“积聚”之义,由此可引申为“多”。《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郑玄注:“少曰委,多曰积。”《汉书·食货志下》:“夫县法以诱民,使入陷阱,孰积于此!”颜师古注:“积,多也。”“积威”即多威,又可引申为强威。司马迁《报任安书》:“猛虎在深山,百兽…  相似文献   
2.
近阅全国三十八所重点中学教师编著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在该书第128页看到“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的介绍,特陈拙见。《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不少人据此认为屈原别名正则,别字灵均,如马永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