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了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建筑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质量,学校和各级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尽量创造更好地适合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就业的政策环境,以使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不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企业.二是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从而保证学生不仅"好就业",还能做到"就好业".三是学校、社会和家庭都应该在就业观念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从而使学生端正就业取向,形成一种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国民缺乏爱国的公民道德意识、无独立自主之道德人格、缺乏抵抗力的道德精神、以升官发财为目标的人生观、不讲诚信的道德品行、缺乏科学指导的伦理生活等道德状况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为加速国人觉醒、挽救民族危机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李大钊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在襁褓中即失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姊妹,为一垂老之祖父教养成人”(《李大钊文集》第5卷,235页,人民出版社,1999)。不幸的早年生活,使李大钊养成了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他五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十一岁时,义和团运动爆发,冀东各地普遍建立了义和团的组织。很快,八国联军侵略至乐亭附近,占据了昌黎、滦州等地区。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在李大钊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青年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位旗手,为了唤醒民众、挽救国家,在当时的中国引领了一场深刻的、多方位的思想道德启蒙运动。他通过创办报纸等现代媒介形式,为道德启蒙创造了宣传的平台;他通过发起文学革命,为道德启蒙扫除了语言工具上的障碍;他通过大胆的建言立说,唤起了人们向旧道德反抗的觉悟;他通过对新式教育的提倡,为现代国民性的重塑指明了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对农民工不公平境遇的社会伦理回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既非纯正的农民又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人,这决定了这个群体的尴尬境地。农民工受到的不平待遇主要有三:农民工的薪金不能得到及时和足额发放;农民工的子女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农民工的人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农民工及其下一代人所遭遇到的不公平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农民工”是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农民工作为当代中国的弱势群体之一,按照社会公正的原则,需要政府及整个社会的关怀和理解,制度公正对于改变农民工地位将是根本性的;农民工契约意识的增强及其所供职的单位的职业伦理的完善将是基础性的;全社会尊重他人人格意识的增强将是持久性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期,“德先生”作为一剂改造中国旧有的专制政治制度、拯救古老帝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最佳良药被请进国门,一时间“民主”的呼声四起。而仅隔十几年之后,思想界出现了一种与之似乎针锋相对的主张,这就是丁文江、蒋廷黻等人提出的震动当时思想界的“新专制主义”。丁、蒋等人作为当时知识界的巨子、言论界的领袖人物发出如此声音,是在“权威真空”时期对真正权威的呼唤。是一种工具理性的表达,有一定的现实性,但是,其中所发生的与价值理性的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