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一、肖涧秋形象试析柔石同志的代表作《二月》问世以来已历半个世纪了。伟大的文化革命主将鲁迅曾为这部标志着柔石创作道路上新跃进的长篇创作写了“小引”,给予十分中肯和热情的评介。《二月》出版后翌年,鲁迅又在《我们要批评家》一文中,将《二月》列为“优秀之作”之一再次予以肯定。《二月》以自己久远的艺术生命力,证实了它是我国现代文苑中一支历久不凋的花朵,显示了鲁迅当年属意《二月》的慧眼卓识,和为其倾注的心血的弥觉可贵。鲁迅为《二月》所作的“小引”,通过对小说中典型性格的精辟分析,深刻揭示了这部创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短篇小说是一宗光彩夺目的奇珍。开国后,特别是今天新时期,短篇创作更是文艺百花园中催动春光、引人瞩目的一派嘉树鲜花。人们对其品赏之余,自然也会有种种精益求精的企望、要求。今年《人民文学》第三期上,一位读者提出了“让短篇小说短下来”的呼吁,就是一个较有代表性和带有持续性的反映、意见。每当谈及短篇不短,读着一些短篇感到冗长、空洞,难以卒读时,人们总会油然想起我们现代文学的开山祖鲁迅先生创制于“五四”当年的那些不朽名篇。的确,《孔乙己》、《药》、《风波》、《肥皂》等等,尽管问世已历半个多世纪了,但读来依然是那么耐人寻味,有  相似文献   
3.
一鲁迅先生在为俄文译本《阿Q正传》作序时,一再谈到他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为了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其实,论者早有指出,不仅《阿Q正传》,而且鲁迅小说的主要和多数篇章,都曾以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采用了同样的“画魂灵”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如茅盾作于1927年的《鲁迅论》中就说过,鲁迅小说,描出了“‘老中国的儿女’的灵魂上,负着几千年的传统的重担子”,它使人读了“不能不懔懔地反省自己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选入我们大、中文科教材的比古今任何作家的作品为多。在国外,如日本、朝鲜、苏联、意大利、瑞典等国的中、小学文学课本或参考读物中也都选入了若干鲁迅小说、杂文、诗歌。近年来,随着鲁迅研究的不断拓展和逐步深化,也有一些学者和教学工作者进一步重视改进鲁迅作品的教学了。的确,提高和普及总是相对地、辩证地发展的,不能有所偏废。如何在鲁迅研究新成果的观照、指导、推动下,逐步改革鲁迅作品的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即拟就此课题谈些浅见。  相似文献   
5.
一、《两地书》人情美格调初探鲁迅与景宋(许广平)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的通信集《两地书》中,显现了一种“独托幽岩展素心”的风格高致的人情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作家在描叙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同时,也抒写了浓冽的人情美,其间有保姆情,有师友情,有严父情等等。但由于鲁迅自幼以“戎马书生”和“血荐轩辕”自许,全力以赴地发愤读书,矢志救国,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遭害等原因,在这本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中,就是看不到一般青少年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朝花夕拾》人情美的宏观考察我们探索和论述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人情美问题,也如研究其它文学和美学课题一样,先应作一番宏观的综合考察。鲁迅全部作品中,无不呈现着丰赡多采,风格特异的人情美,但因内容和文体有别而各显示着不同的感情侧面。所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如果说,鲁迅小说中包孕着的常是哀情,杂文中喷射着的多为怒情,则《朝花夕拾》,由其直抒胸臆的散文文体和“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自身生活经历题材,它倾泻着的主  相似文献   
7.
一一九三三年夏月,鲁迅应上海天马书店编印《创作的经验》一书约稿,写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纵谈了他从事小说创作的目的意图,经过情形,并进而简明地总结、传授了他若干主要创作经验。其中有道:“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在这里指的主“画眼睛”的就是我国著名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恺之字长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以微观审美角度,剖析鲁迅小说人物动作与场景刻绘的形象层面和艺术处理中,审视、阐明风俗史投影的丰赡内涵,提出了鲁迅小说风俗画研究中一个新的侧面与课题。并进而考察、论究了鲁迅小说如何从人民生活习俗中精心提炼艺术细节的卓越技法。  相似文献   
9.
于“五四”风雷中萌生,在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文运中壮大的战斗杂文,是伟大先驱鲁迅不避险阻,不计毁誉,以其毕生精力创制、培育而成的现代人民艺苑新花。但多年来我们对杂文的美学性质、艺术价值和艺术特色等问题探究比较不足,即如对鲁迅作品的艺术评析,以“立”而言,不论在课堂或论坛上,往往偏重小说而忽略杂文;就“破”来说,在讲授现代文学史时,对那些怀疑、蔑视鲁迅杂文文学价值的谬论,也往往以为反正事实俱在,何必多辨?即有批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对《阿Q正传》同名话剧的改编者提及“未庄在那里”时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的确,展读《呐喊》、《仿徨》:恍如置身于“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稽山、鉴湖之间,“苍黄”的天穹低垂,“萧索”的荒村一抹;仿佛踯躅在“万家墨面没蒿莱”的山阴道上、越王台畔,挂着黯淡模糊的金字匾额牌坊前,有就义者的殷红鲜血,钱府粉墙上,映出两个饿瘪了肚子的乏小子,互扭辫根弯腰殴斗的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