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农民运动的两次高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小生产者阶级的局限性使革命队伍日益受到封建主义的侵袭,滋长了保守、迷信、享乐、皇权等封建思想意识。其表现为封建皇权主义思想严重,家天下、迷于权势、争权夺利和生活腐化,以致内部流血内讧,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最后失败。历史告诉我们,旧式农民战争推翻不了封建制度。同样,义和团也无法摆脱旧式农民战争的归宿,他们英勇反抗,拼死奋斗,仍不能赶走入侵的帝国主义。义和团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笼统的和极端排外主义及封建蒙昧主义。笼统排外又是封建蒙昧主义的突出表现,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导致了行动上的盲目性和落后性,其结果是孤立了自己,壮大了敌人,使反帝斗争陷于歧途,悲壮失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历史表明,封建皇权主义和笼统的排外主义,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革命和农民战争的两个致命弱点,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不能独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自发的农民思想不能拯救中华。  相似文献   
2.
闭关自守并不是古代中国的主要特点,对外开放的现象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长期存在.从明正德年间到鸦片战争期间,闭关自守才成为国策,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近代以来即使是被动的“门户开放“,从中国社会发展来看,也是进步的.反思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思想和实践,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反抗外国入侵与实行对外开放的关系;对外开放必须从本国情况出发;对外开放必须与对内改革相结合;历史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  相似文献   
3.
60年前结束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场以国共合作为中心的全民族的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民以极大的民族牺牲,迟滞了日本的“南进”,对美英的太平洋地区作战给予了重大支援。中国共产党在这场战争中,始终高扬团结一致、积极抗战的大旗,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这是不容置疑的。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正面战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有变化的。战后60年来,日本政治人物对过去那段罪恶历史也不是没有表示过反省,但总是反反复复,羞羞答答,时不时地要作些翻案文章,对其发动的侵略战争拒不认罪,不肯作出真诚的反省,其目的在于企图掩盖侵略史实、摆脱日本在战后受到的各种制约、重温“大日本帝国”迷梦,这应引起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警觉。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复杂而又重要的人物,有同志认为,张之洞在前期和中期都不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措举,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但是,自从1900年他和刘坤一等东南督抚勾结外敌,演出“东南互保”的丑剧后,张之洞便被指斥为“通敌叛国”,并断言他此后既无御侮表现,也无爱国心可言,这种提法,虽不无道理,但揆诸史实,总感到不够妥切和全面。木文拟就张之洞在《辛丑条约》开议前后的对外态度,提出些不成熟的想法,就教于史学界同志。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史;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85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所做的报告鲜明地回答了在当今中国,我们党举升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会第一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第一次系统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实质体现为"一个主题""五个创新"。会议深刻地总结了十六大以来5年的辉煌成就和改革开放近30年以来的辉煌业绩和历史经验,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十七大报告反复强调"一个始终不渝"和"四个坚定不移",是现阶段中国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强大动力、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十七大报告关于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党自身的改革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关键。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前期向何处去的集中表达。党的十七大作为历史性的盛会已经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上。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仍有两大难题亟待解决:“两个凡是”和大量的冤假错案。胡耀邦以非凡的胆识和勇气,办好了这两件影响中国未来政局的大事,在中共历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面对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坚持的“两个凡是”,为了拔乱反正、正本清源,胡耀邦认为首先要从整体上把理论问题、思想问题解决好,并且提出只能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检验路线正确与否的标准。1978年5月,经过胡耀邦亲自审阅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先后在《理论动态》和《光明日报》发表,并在党内和思想政治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大讨论。这场讨论不仅是理论上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意义十分重大。历史表明胡耀邦是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组织者,而邓小平则是最有力的推动者。这场讨论冲破教条主义和“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推动了思想解放,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为我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推行新政,改革开放铺平了道路。作为站在大讨论最前列的历史伟人邓小平和胡耀邦,开创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新时代,使中华民族复兴有望,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相似文献   
9.
成功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毛泽东的卓越贡献。中国革命从城市中心向农村中心的转移的认识,首先是毛泽东独立思考的结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在其中起了杰出的历史作用。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武装斗争的重心转向农村,创造了发展农村根据地的完整经验,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出了说明。贯穿这条独特道路及其理论的基本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坚持这个基本精神,坚持从实际出发,中国革命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苏共亡党和苏联的解体至今已过了整整20年,但它留给世人特别是各国共产党的教训仍然是深刻的。今天深入思考这一重大历史性事件的原因和历史教训亦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建设和巩固执政地位尤为重要。导致苏共亡党和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很多。但有一个被人们忽略的重要原因是苏共的领导层中的腐败程度。并且,“体制问题”这个“深层根源”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重视。我们应当深刻领会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执政为民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避免苏共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