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8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本刊从这期起,连载小学数学《100个“怎么教”》,意在本着教学改革的精神,探讨各册教材中重点、难点的教法,供同志们当前教学参改。这个专题的稿件文体不限,“教案”、“设想”、“问答”、“例析”、“录实”、“提示”均可,但内容力求适时、管用、具体,并富有改革精神。供稿时间请按教学进度提前三至四个月投寄。取题《100个“怎么教”》,并不意味只讨论100题,实际报道中可以少于100题,也可突破100题。请同志们务从教材和教学实际出发,凡认为有讨论价值的选题,可及时提出,并撰文投寄本刊。本刊已发的《怎么教》如有不当或另有新法,也切望撰文作修改或补充介绍。  相似文献   
2.
教师讲完“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以后,一学生突然提问道:“自然数的个数和整数的个数相比,谁的个数多些呢?”顿时,许多同学都笑了起来,认为这个问题不值一答。但口舌较快的甲、乙两位同学却忍耐不住。生甲: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整数的个数比自然数的个数多呀!书上不是说“零和自然数都是整数”吗?从这里可以看出,整数比自然数要多一个“0”嘛! 生乙:我听爸爸说,我们到中学以后,还要学  相似文献   
3.
苏北有座古城,叫做淮安。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这座古城的一所小院子里。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大鸾”。“鸾”是与“凤凰”齐名的一种“神鸟”。取这个好名字,可见父母是多么的高兴,并且对他有着多大的希望了。至今,淮安还流传着大鸾幼年时期的动人故事。  相似文献   
4.
发现法     
“发现法”是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名称很多,有人称它为“探索法”、“现代启发式”、“问题教学法”,也有人称它为“探索问题法”、“自主学习,找到了法(由希腊字母英译而来)”……这是一种让学生独立工作、自行发现问题并掌握科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它特别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它要求教师利用课本提供的材料,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索,找出解答问题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结论与概念。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外在提出改革传统教材的同时,相应地提出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要求。“发现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一些心理、教育学家提出来的。如瑞士的皮亚杰提出:“要引导儿童去重新发明他们能够发  相似文献   
5.
九册三单元中的分、小数混合运算,在数学中常遇到困难,效果一直不佳。为分散难点,可在例4教学前增加一节“选择算法”的准备课,主要内容可作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6.
应用题和文字题的教学,老师们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而式题的教学,一些教师往往不严格要求学生审题,不培养儿童仔细观察算式的习惯,致使计算经常发生错误。例如,一教师出示习题“8.8-8.8×0.32”后,全班学生都说这道题很容易,但不少学生把它算成“=0×0.32=0”;另一  相似文献   
7.
在带分数减法中,计算被减数分数部份不够减的题目,学生错误率很高。这一内容的例题教学(八册P.102例3、例4),可将传统教法作下述改进。一、围绕“知识迁移”搞复习。先逐步出示下列题目给学生练习。(1)通分基本训练:出示1/4和5/6,3/7和(7/11),(7/18)和2/3……等题,要学生口答,使通分达到十分熟练的  相似文献   
8.
一、复习要求通过设计各种习题给学生复习、讨论和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时间、路程三量间的相依关系,掌握“相遇问题”基本结构和解题规律,从而达到正确、迅速、灵活地解答“相遇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几倍求和”、“几倍多几求和”与“几倍少几求和”三种应用题之间,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我们可抓住这一联系,按三个层次安排教学。一、用“几倍求和”的题目开道教学开始,将例5(六册P.80)改造成如下的准备题: “城南小学少先队大队委员会第一次批准65名同学入队,第二次批准入队的人数是第一次的2倍。两次一共批准多少名同学入队?”  相似文献   
10.
工程问题的教学,我自以为过关了.不料,在一次含两道工程问题的考试中,我教的学生只有三人解对了这两道题目.这一情况令我大吃一惊!学生的错误情况大致如下:题1.一件工作,甲工人独做,?小时完成;乙工人独做,6小时完成.若两人合做,几个时可以完成?这道题绝大部分学生将其列式成"1÷(? ?)",极个别的甚至还列成了"1÷(? 6)".这反映绝大多数学生虽能写出乙工人的工作效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