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1.
在青年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法律与习惯法是三种不同的制度支撑因素,三者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政策曾在青年社会建设参与中起着主要的作用;法律是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支撑制度;民间习惯是对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法律制度的重要补充。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青年社会建设参与支撑制度,需要正确处理政策、法律与习惯法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不是实体性存在而是关系性存在。通过考察广义的社会、狭义的社会、市民社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演变,通过对和谐社会出场语境、和谐的内在结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方面的分析,可知和谐社会中的"社会"概念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和谐社会的重心在于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只有从狭义的社会概念出发,才能科学、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3.
文化冲突对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有正负之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对德育的价值取向都有负影响。面对这些负影响,我们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主流文化,合理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后现代文化,正视文化冲突,建构包容的跨文化德育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对德育的价值取向的引领。  相似文献   
4.
养成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的理性提升。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养成教育的人本内涵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统一,是生存、发展和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基础教育从1986年纳入到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之后,主要经历了“98方案”、“05方案”两次大的调整,并逐步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中.当前法律基础教育内容的专业性、系统性、庞杂性以及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矛盾.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改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师资队伍的法学培训、增加必要的选修课、完善学分制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