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2021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亚泉是近代“中国科学界的先驱”。由于诸多原因,对其研究长期被边缘化,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人们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检省,他的科学观和科学教育活动才倍受关注。但从研究深度和视角看,关于他的科学教育思想体系、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地位以及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和现实意义等尚待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先秦时期的社会学大师,荀子视“性”和“伪”、“群”和“分”、“礼”和“法”这三对基本概念为社会学的理论支柱。他以“性”和“伪”奠定人的“社会化”论;以“群”和“分”确立社会组织论;以“礼”和“法”建构社会控制论。它们筑起了荀子的社会学大厦,儒家的社会学思想也由此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天人关系”上,荀子不仅主张要“明于天人之分”,“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是社会性的存在;而且认为天人又是合一的,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性伪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分论,“礼法统一”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运用。他由“天人之分”起始,最终走向“天人合一”,坚持了辩证的“天人合一”观。  相似文献   
4.
人权教育是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人权意识基础。在中学德育课程中融入人权教育关乎中学生作为人而存在的尊严和价值及其健康成长环境的形成。我国现行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人权教育具有贴近中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旨在推进中学生人权观念的形成两大显著特点。我们需要回归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和休戚与共的人权观,形式多样、多措并举,融人权教育于中学德育课程之中,以有效地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真共和",促进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杜亚泉力倡社会改革.他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的根本,要从国民性的改造着眼,推进教育普及和体制改革,培育自力、自治和具有"科学的劳动家"素养的现代新型国民.这种教育改革理念沿循"温和渐进"的路线,既不失为深邃的历史洞见,也未免有偏颇的思想成分,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可资借鉴与对照反思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6.
教育教学能力考察是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的核心。然而,教育教学能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目前学术界依然众说纷纭。因此,在角色论视阈下探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构成,进而确立教师资格认证中教育教学能力测试的内容项目,意义重大。其实,教师作为教育者、教学者、管理者、研究者,在教师资格认证中需要从以下方面做出考察:政治思想、品德品质、心理状况;基本素质(身体状况、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文字板书、教育理念、工作态度);知识能力(通识知识、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书写论文的能力、外语能力)。  相似文献   
7.
重视实践是陶行知研究的秉性。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以下简称“中陶会”)作为全国性的教育学术研究团体,自1985年9月正式成立以来,二十余年间,一个鲜明特色和优良传统就是,坚持“两手抓”: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并重。事实上,陶行知内容丰富的教育实验思想以及独具特色的教育实验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开展教育实验,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荀子从学习的涵义、作用、环境、方法、过程、态度等视角阐述的学习论闪烁着唯物辩证的色彩,是指引我们从事科学学习的向标。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的一切措施就都失去意义了。"读书是教师的终身备课。教师在读书中"与世界对话,和名师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从而在读书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教育的梦想和自己的人生价值。2009年,我们继续推出"读书"专栏,向读者介绍最新的教育书讯,刊发读者精彩的读后感,欢迎读者以书评或读后感的形式与我们分享好书,将您喜欢的好书推荐给大家。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相似文献   
10.
战国末期,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即将建立,社会处于变革时期,为学术思想最终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础。苟子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道德教育思想的融合:一方面援墨入儒,吸取墨家的功利主义道德观:另一方面援法入儒,吸取法家的“分”和“法”,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作出了理论论证,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儒学的“入世’’能力,大大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