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用导弹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事件具有深远的意识形态意义,这使美国在"人权"话语遮盖下的利益诉求昭然若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放弃"人权"话语,延缓民主化建设的进程,本世纪多次发生的救亡与启蒙相冲突的历史不应重演。应该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爱国强国两大社会目标找到最有效的结合点,这就是遏制贪污腐败。推动爱国主义与民主化建设的良性互动,是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沧浪之水     
  相似文献   
3.
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两种评价可能产生的矛盾文学反映生活,同时也评价生活。从历史或道德的不同角度去评价同一事件或人物,人们有时会因为贬褒倾向性难以一致而感到无所适从。虽然有过一些争论,但在创作中究竟如何处理两种评价的关系,仍然十分棘手。在理论上澄清这个问题,其意义不限于对近年一些具体作品的评价。这是我们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不论对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创作,或对已产生的中外作品的评价,甚至从历史科学的角度来看,弄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必要的。并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存在历史评价问题,因而也不是所有文学作品都存在两种评价的  相似文献   
4.
从经典性的思维向度去看,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明显的遗憾。构成当代文学史主体的,仍然是那些表面上热闹一时,实则文学内涵轻浅的作品。这也反映出我们的批评价值观和文学史观的重大缺陷。古代文学价值结构面临着重大的调整,这是批评观和文学史观调整的逻辑延伸。批评观念的调整是经典性作品产生的必要条件,这意味着一切作品在文学史中最终只能作为审美对象存在。市场经济对文学的正面意义在于,它意味着文学从意识形态先锋的角色回到艺术和人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从许多方面来看,比如从生活的多样性、思想的开放性和文化的交流性来看,当代作家处在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精神的重量     
一个夜晚,我在万般无奈的失眠中,顺手拿起一本书来翻阅,是《李白传》。薄薄的一本。不知不觉看完,天已经亮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什么时候流下了眼泪,凉凉的一星点,痒痒地停在腮边。像李白这样一位千古奇才,晚境竟那样悲凉,天下之大,却无他的容身之地,四处漂泊,沿门托钵,献诗于豪门以求一日之温饱。临终已经贫病交加,穷途末路,终于在漂泊中死去。其实李白也有大富大贵的可能。他凭自己的诗才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成为一名宫廷诗人。但李白毕竟是李白,他不愿也不能因为富贵而扭曲自己心灵的舒展,放弃自己的傲岸个性,终于为…  相似文献   
6.
7.
8.
父亲的肖像     
父亲的肖像是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的。他已经死了,这个事实真实得虚幻。 那天从山上送葬回到土坯小屋,就失去了悲痛的感觉;悲痛在极点上持续,就不再是悲痛。那些山民,我平时称做婆姨姑嫂爷舅叔伯的,都在屋子里站着,翻来覆去地说着那几句话:“人死了就活不回来了。”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人们将阿Q看作现实主义形象。因拘泥于此,人们长期没有明确意识到:对阿Q形象的反常性、怪诞性作出合理解释,是理解这个形象的基础性、关键性问题。本文则认为,阿Q作为鲁迅致力批判的种种国民精神病态的集大成者,并非一个现实主义的文学形象。小说的表现手法,已经超出了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性和客观地再现生活的要求,使阿Q形象产生了变形,并有着反常性和怪诞色彩。这种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艺术手法,就是与再现法相对的表现法,或者称作广义的“表现主义”;用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语言来表述,就是“间离法”,这一点对小说艺术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第一,它使读者对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精神胜利法)产生陌生感,并在惊异中看清以往熟视无睹的事物的荒谬本质。第二,它阻止了读者与阿Q的情感交融,使读者不会在对阿Q的不幸的同情中丧失理性的批判态度。第三,它使阿Q形象超出了社会阶级身份的制约,使这个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抽象化了,具有更广阔的复盖力量和超阶级的普遍意义,从而拓展了阿Q形象的概括力度和表现功能。小说的艺术形式,是具有特殊审美功能的,因而是有意蕴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①朱竞主编的《汉语的危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年8月版)囊括了近年来关于汉语的命运的各种观点,像一个集束炸弹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撼。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已经遭遇了大规模的同化和改写, 作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堡垒——汉语的命运将会怎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