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深入向前发展,应该正确处理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技能之间的关系,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研究,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和优势找准切入点,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方式。一、正确处理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与教师实际教学技能的关系。就接受或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来看,很大一部分人是为了生存的需要、提职晋级的需要和满足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不得不继续学习;再加上教师通过培训,似乎和没经过培训之间的区别不大,故认为继续教育培训意义不大。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建国以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迅速…  相似文献   
2.
女童教育历来是实施义务教育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老大难问题。女童教育是人权问题、人口问题、妇女问题、贫困问题在教育上的综合反映,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中国更是如此。中国西南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解决女童就学难,是在本世纪能否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关键所在。为较好地解决我省学龄儿童受教育的问题,本文试图在对我省女童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RC)》对云南省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对少数民族教师人格特征进行描述,并从少数民族教师的人格特征入手,探索形成其职业素质和表现其职业道德的心理条件及其相关因素,进而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少数民族教师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少数民族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实际意义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为后现代理论语境中一位耀眼的批判者,波德里亚对传统哲学所规定的“现实”、“真实”等观念进行了大胆的颠覆,他以符号学为基本框架的学术建构最终指明的是后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失去其现实性的符号体系。在这个处处充盈着仿真的世界中,日常生活被颠倒,成为了虚构与模仿,“虚构来自于现实”的传统观念彻底失效。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波德里亚如何解构有关“现实”的观念,并考察了其理论论述模式和他实际思想倾向之间存在的差异,指出他的在方法论上的理性背后实则暗含着其世界观层面上的向西方非理性思潮的回归,进而证实其反叛者、颠覆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阳谦 《云南教育》2000,(17):22-23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设置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情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各种智力操作,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数学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探索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小学一年级的一堂讲“ 8”的概念的数学课,教师在教室正中放一张大桌,桌上放着 7套餐具,让学生选出 7人到桌边“就餐”,接着来了一位“饥饿者”, 7个小朋友请他也入席,在餐桌上加上一套餐具。这时,老师让学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主题研究、项目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包括研究性学习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全体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但由于研究性课程的开设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好多人对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弄不清楚。有人认为它与考试无关,没有开设的必要;有人说上好新教材本身就已不易,哪有时间和精力;也有人说它的开设  相似文献   
7.
非正式群全,一般是指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交往活动中自发形成的群体组织,有时称小团体,国外也称"隐形组织"。处于儿童或青少年期的学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迫切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而寻找适合自己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同时,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较大发展,但他们的自我认识仍然是借助于他人或小群体的评价来实现的。再则,青少年学生正值青春期,面对着许多新事物、新困惑,而他们又不愿意或不可能同家长或老师交流,因…  相似文献   
8.
阳谦 《云南教育》2004,(2):17-19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然而,传统课程目标的制定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