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陆晓珍 《陕西教育》2009,(10):89-89
《逝川》是迟子建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很多读者从诗学、叙事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本文主要从文本的声音和色彩这两方面作修辞性的探析。  相似文献   
2.
壮语熟语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语言珍品,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语里的“Vahbeij”浩瀚无边,独具韵味。依托隐喻理论探讨壮语熟语的隐喻特征及其生成,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3.
壮语熟语是流传于壮族地区的语言珍品,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语里的“Vahbeij”浩瀚无边,独具韵味.依托隐喻理论探讨壮语熟语的隐喻特征及其生成,可以更全面、直观地了解壮族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4.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呢?我作了一些尝试。 1 故事导入,引起兴趣。 教一首新歌时,以故事导入,很能吸引小学生。有些歌曲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历史故事,还可以把有些歌曲的创作背景作为故事讲给学生听。如教《卖报歌》前,就可讲述聂耳在上海街头碰到贫苦报童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壮族嘹歌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文学价值较高.活用熟语、妙用隐喻、巧用衬词等文学语言修辞手段是提升其文学价值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