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
多年来,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使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被扼杀于萌芽状态。当前我们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开拓创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发现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因为,它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  相似文献   
4.
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首次感知的具体事物最容易获得表层意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知识的保持和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义务教育教材在初步认识某一知识时,采取小步子、放慢速度、分层推进的方式,以强化首次感知过程。如果首次感知不充分、不完整、不准确,以后即使多次重复也难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模糊印象,正确的表象也很难形成。只有强化首次感知,才能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知觉形象,才能为理解和掌握有关数学知识提供有力支柱。因此,为小学生提供充分、完整、准确、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精心组织好  相似文献   
5.
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秀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情况在某些“公开课”、“竞赛课”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点名答问”的模式亟待改变,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老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其二,信息反馈失真:少数尖子生代替全班同学,中、差生的问题被掩盖,教师自以为教学效果好,其实不然;其三,信息沟通受阻:有的同学虽然举了手,但被老师一点名站起来,心里就慌,回答问题发挥不  相似文献   
6.
思维的批判性指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的智力品质,是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备素质。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过:“知识不能单方面靠教师向学生传授,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获得探索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的训练和培养是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就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也不可能做到慎密、全  相似文献   
7.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成为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没有想象便没有创造。 培养学生数学的想象力,除了我们加强双基教学,开展各种活动,籍以帮助学生增加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数学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囿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不能积极地扬弃与创新,使得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开拓创新的源头活水,营造创新的天地呢?我认为当前应着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求异思维——开发创新潜能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拓型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发展求异思维对培养创新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惯于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当发现几位学生举手时,就迅速点一位学生起来作答,答错了就换点一名。这样,被老师点名的往往是几个思维活跃的优等生,大部分学生成了“陪客”。这种“点名答问”模式,亟待改变。因为,它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一,信息交流面窄。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差生还来不及想好,就被教师点起来的尖子生回答了,从而使中、差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  相似文献   
10.
认识最初是从首次感知开始的,首次感知具体事物最容易获得表层意象。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知识的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深入钻研了九年义务教材。试教体会是:九年义务教材在初步认识某一知识时,采取小步子,放慢速度,分层推进,以强化首次感知过程。如果首次感知不充分、不完整、不准确,以后即使多次重复也难以消除已经造成的模糊印象,正确的表象很难形成。只有强化首次感知,才能使学生获得鲜明的知觉形象,才能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