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毓智语法近作中的"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一语,以"上古汉语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为前提.这个前提有以下两个弊端:1.误解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石毓智说上古汉语的后置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以语法事实为修辞现象,是误解并进而否定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2.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近二十年来,苏宝荣、孟蓬生,王瑛等人先后撰文证明上古汉语中的确存在几种后置定语,并由此推测汉语的定语体系曾经经历过由名词中心语之后向其前转移的历程.石毓智忽略了这些研究成果,因而致使他笔下的数词定语语序自外于整个定语语序的分布状态和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所以一切学校教育活动都可以用评价手段来考核它达到目的的程度,以激励从教者扬长弃短,进一步做好教育工作。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就首先要提高教学质量。因而,要开展教育质量的评价也就首先要开展教学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的几种同形异构的“之于”结构中,本文只讨论从《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之类的语段中抽象出来的那种“之于”结构。100多年前,《马氏文通》开始系统研究它。作者马建忠认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它格式化为“主语+之+动宾短语”,并暗示它主要作主语,其次作宾语。至其结构类型,马氏认为:不加“之”字,它是表对待的主谓短语(其中,“于”+后续成分是谓语+宾语);加“之”以后,则转型为定中短语。马说绝大部分可从。参照马说,我们发现:王力先生等学者的“之于”结构研究进步与倒退并存。进步是:楚永安(1986)和许仰民(2001)完成了对其构素、构序的研究,楚永安(1986)还揭示了它的所有外部功能。倒退是:王力先生等许多学者都以其中的“于”字为介词,并说该结构无“之”时是主谓短语(或是其他异名,但实质一样),加“之”以后仍是主谓短语或转型为定中短语。此说之可商,在于“名词+之+介宾短语”不具备构成短语的基本条件。至于康瑞琮肢解“之于”结构,以由“于”字参与组成的“介宾短语”为全句状语,则是在马说基础上的全面倒退。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字典》是一部广博精审的字典,但是在字形处理方面仍有一些欠缺之处。其具体表现如:误已识为待识(或相反),失收与重出,误甲字为乙字,误数字为一字等。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不错,它们的确是汉字的四种造字方法.但是,假若我们反过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就不完全正确了,因为事实并不是这样.在汉字中,我们常可以发现,有一些字并不是上述四种造字方法中的任何一种的产物,而是由一个现成的汉字改装成为一个新字,以记录一个新词的.比如“冇”(音mǎo)就是由“有”改装而成的,“(?)”(音diǎo)就是由“了”改装而成的.这种字,我们姑且称之为改装字;而造出这种字的方法,我们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之为改装造字法了.改装造字法事实上存在着,但迄今为止,它还几乎未见被人正式提及,更不用说重视了.这就是笔者准备在本文中讨论这个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语法学界三十年来的孰与结构研究,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绩。(1)孰与结构的类型研究。此前,马建忠发现它有介宾结构、越位前移的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结构类型;三十年来,人们又发现它还有主谓结构、本位小主语孰+介词与两种类型。(2)孰与结构的源流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专指马建忠的第二种。这方面的成果之一是丰富了吕叔湘先生的孰与来自……与……孰……说的内涵。比如,林海权探讨了二式的转化步骤,郭锡良、李玲璞说孰与固定后作用相当于一个谓词,方文一探讨了孰与句的结构要素和结构模式。成果之二是……与……孰……向孰与句演变的时代定位研究。其中,康绳法先生的意见是:……与……孰……句出现于春秋早期;孰与句在战国中期出现时,……与……孰……句还占压倒优势;到战国晚期和秦朝,孰与句已占压倒优势;在西汉口语中,孰与句几乎完全取代了……与……孰……句的地位。(3)孰与结构的功能研究。这里的孰与结构也指马建忠的第二种。清儒王引之认为它表比较,三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它还能表选择。  相似文献   
7.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8.
作文前的指导,是一个不容语文教师回避的问题。详导、略导,都要达到使学生明确要求、激活他们思维的目的。详导、略导,乃至不导,各有所宜。应针对各种具体情况,恰当选用,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笔者曾经发表的论文《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两种失误》的续篇.前后两文作为一个整体,对郭沫若考释甲骨文字形的失误作了比较全面的评析.本文集中考察了郭沫若在甲骨文字形考释中的另外两类失误:一、误增构件或误减构件,二、误认合体字的部分偏旁.全文一共涉及到十九个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0.
石毓智的语法近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中有"上古汉语没有量词,数词则都是直接位于动词和名词之前"、少数后置的数词定语"多用于列举几种事物的特殊情况"等语。说上古汉语的数词修饰语都在动词谓语之前,是无可厚非的;但说上古汉语的数词定语都在名词中心语之前、后置的数词定语因多为表"列举"的修辞现象而"特殊",则误解和否认了上古汉语的语法事实。这个误说的成因,或为没有深入调查上古汉语的语料,或为忽略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或二者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