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2.
百善孝为先。孔子日:“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而天下从者,其惟孝也”。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孝”的重视程度。《孝经》则是关于孝、孝行、孝道的经典阐述,通过孔子与其弟子曾参的问答,对孝的理念、历史、作用、价值和意义等做出了深广而系统的论说。《孝经》虽然不足2000字,但它扎根于广袤的人性、人本、人行之中,因而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今天,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不妨再来审视一下《孝经》,让她在和谐家庭、和谐社区、和谐社会建设中重新焕发其曾有的力量。文章从“原文”开始,通过“译文”,最终“解读”《孝经》这部千古经典。  相似文献   
3.
诗人黄爱平有着不同“凡尘”的追求,他既不愿像“树叶”一样去争夺阳光与空气,也不愿做“传统”的附庸或标榜为“反叛”传统的斗士——而这些,恰好都是近年来的“尘世”所喧闹一时的。诗人要避开“树叶”们的喧闹,像“根”一样“潜入土地”,到“黑暗”中去“默默地”“探索”。  相似文献   
4.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5.
文章是对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2月出版的魏剑美新著长篇小说《步步为局》)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屈原不满时俗而追慕先圣,而在先圣中又尤为推崇舜帝.舜帝的"耿介"之德深深地影响了屈原,使屈原形成了"中正"不阿九死不悔的抗直心态;湖湘人在追慕屈原纪念屈原的同时,亦深受屈原这种抗直心态的影响,从而又形成了湖湘人的坚毅顽强一往直前的"蛮劲",也就是陈独秀所概括的"扎硬寨"、"打死战"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7.
《寂寥的籁响》以“心底的困惑”开启情感的闸门 ,寻找生命的本原 ,在经过一番历史与现实的困惑之后 ,诗人情感在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畅意心怀中 ,获得了“依然故我”的自由 ,从而向读者揭示了生命的本原所在。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主要是一种“引譬连类”的诗性思维方式,它不仅继承了神话思维的形式,也保留并改造了神话思维重“起源”的固有传统,而以重“先例”为其新特点。重“先例”使得人们形成了崇古倾向;“引譬连类”则催生出了“天人合一”观念,使得人们所认识的外在世界完全成了一个和谐美妙的诗化世界,并由此而确定了中国文化带根本性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仁学有着“双边”的内涵,“唐虞之道”的仁学内涵所强调的是“爱亲尊贤”而重点在“尊贤”,即选贤让能,“禅而不传”,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需求;“孔孟之道”所强调的则是“亲亲尊尊”而重点在“尊尊”,即树立家长乃至天子的绝对权威,建立从“家”到“国”的伦理秩序,以维持社会的稳定,它所适应的是“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的需求.两种内涵代表了理想与现实的“双边”需要,形成了“双边”合力,共同拉动了中国历史的车轮.  相似文献   
10.
人类作为智慧生物,当他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时,就总要千方百计地为自已找到“不朽”的依据。在其他的文化体系中,是由宗教为人们在彼岸世界中找到了灵魂永生的“天堂”;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思路则不一样,它是从此岸的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找到了“不朽”的依据,这依据就是由舜帝的“孝感天地”所确定下来的“孝道”。这种“孝道”是以“自我”为中介,往上通过“孝敬父母”乃至“光宗耀祖”,往下通过“传宗接代”乃至“香火永继”,由此建立起一个上下相连绵延不绝的“血缘链”,而作为个体的自我,就在这绵延不绝的“血缘链”中获得了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