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教育   20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涅曾经说过:“如果我在谈到《浮士德》的时候不说明一点它的思想,那我就不成其为德国人了。因为从最大的思想家一直到最小的酒店侍者,从哲学家一直降到哲学博士,每一个人都要对这本书发挥他的高见。”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歌德的《浮士德》在德国社会中所引起的广泛兴趣。可是,《浮士德》浩如烟海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再加上那种虚幻的、多少带有象征派作风的异常别致的表现形式,给读者增加了理解上的困难。即以书中两个主要人物——浮  相似文献   
2.
哲学的“爱智”传统引发人们对终极事理的探究,这是形而上学得以建立并长期统治西方学界的根由,但它对本原性实体的迷恋和由此造成的“形上”与“形下”两重世界的分割,终于导致其自身的被颠覆。形而上学解体后,对待哲学形上思考的职能,出现了解构型思维和建构型思维两大倾向,不过既然人的终极关爱难以消解,则一味解构自不可行。要解决后形而上学视野中“形上之思”如何可能的问题,需要从思考对象、思考范围和运思途径三个方面重新加以检视,而根本的一条在于转换思考目标,回归生命本原,以开启适应现时代生活方式的自由解放的生命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书共分七卷出版发行。前六卷按历史时期分编,起自先秦,迄于清末,分别为《先秦两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代卷》、《清代卷》,以求完整地显示中国诗学萌生、演进以至转型、蜕变的基本历程;另设《词  相似文献   
4.
隋唐五代(582—960)是我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特别是唐诗,标志着古典诗歌成就的高峰。从大量的有关资料中可以看出,唐人诗作在流传中已多散佚,可是《全唐诗》录存的作品仍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二千三百多人。在这名家辈出,名作如林的诗坛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5.
唐诗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历代选读和研究的著作极多。这里选择几种代表性的读物,列为初学和进一步研读的书目,略加介绍,供唐诗爱好者参考。初学书目唐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编选,1978年修订重版。这是唐诗读本中最简明通俗的一种。唐诗三百首清蘅塘退士(孙洙)编选,六卷(一作八卷)。这是旧时流传最广的选本,所选大多是名篇,繁简也比较适中,但一些反映时代动乱和民生疾苦的重要作品则未曾入选。有多种注本,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较精要。  相似文献   
6.
唐诗研究是古典文学学科中的“显学”,有着丰厚的历史积累,20世纪更进入其全面创新的时期。大致说来,20世纪初期,传统的学术形态仍有所衍流,而新型的唐诗观已然发端。属于前一类型的,如陈衍《石遗室诗话》及其《续编》、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湘绮楼老人论诗册子》、  相似文献   
7.
刘大杰先生的新版《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册(以下简称《新版》第二册),是在“四人帮”鼓吹“儒法斗争贯串两千年来中国历史”的反动论调甚嚣尘上的期间改写成的。书中全盘接受了这个臆造的公式,套用在文学史的研究上,作出了一系列错误的论断。这是由于作者对材料疏于考订而造成的吗?当然不是。看得出来,这本书在排比事实、组织体系方面,是花了一番气力的。花了气力,偏偏得到谬误的结果,只能说明它的指导思想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背离了寻求真理的道路。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它的错误作一些分析,引出必要的教训,以为文学史研究工作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程,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相似文献   
9.
10.
世秀、志明同志是我们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分手近四十年,而时有通信往来,情交不坠。一个月前,我们于上海赴新疆途中,乘兰州转机的间隙,特地寻访到他们家,那种老友重逢、惊喜交加的场景,实在令人难忘。所以,当他们随后寄来即将付梓的一叠书稿,坚嘱我们写篇序留作纪念时,也就不好一如惯例地加以推却,尽管我们对《周易》一窍不通。 记忆里,世秀读书时即已才锋颖露,志明则更为老成敦厚,两人在当时都被目为前程远大的青年学子。57年一场政治风波,世秀为替尊敬的师长许杰老教授辩护,从此历经坎坷,志明也受累不少。直到“文革”动乱结束,尘埃落定,他们的生活才逐渐安顿下来,得有机会重操旧业,却早已过了“不惑”之年,逼近“知天命”的时限了。但他们并不气馁,下决心从头做起,十数年如一日,孜孜矻矻,坚持不懈,挥洒汗水在教学与科研的园地上,终于结出硕果。两年前,他俩合撰专著《古今文论探胜》问世,时隔不久,又有了这本新作。在为他们的业绩惊讶、庆幸之余,其艰辛耕耘、奋力拼搏的情状,当亦可以想见。用世秀自己的话来说:“人家忙于买房子,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