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惠州府进士44人,数量不多,在全国靠后。就地域分布而言,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归善、博罗并驾齐驱,占惠州府进士总量的68%以上;就时间分布而言,也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前期明显少于中后期。就惠州进士总量和结构而言,并没有优势可言,进而限制了其整体仕进成就。但是,庶吉士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矫正补偿作用,从而使得惠州府进士仕进情况颇有可观之处。惠州府进士之所以较多,主要有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众多、地方官绅的奖掖等几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人们或言其幸,或言其不幸。就其生活的宋世而言,苏轼可谓躬逢其盛: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苏轼的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论及苏轼遭际,必须将其置于具体语境下,方能真切著明。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地考察,苏轼是幸运的。至于其跌落谷底的人生磨难,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常态而已,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3.
陈炯明是近代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考察陈氏起起落落的政治生涯,可以发现,他和惠州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从由惠州淡水举义后登上广东军政舞台,一度创造了"惠州人的广东"的神话;他与孙中山决裂后,在东江、潮梅一带进行了长达3年的拉锯战,最终以惠州的易手为标志而落败;最后,他病死香港,归葬西湖。陈炯明的成也惠州、败也惠州、归骨惠州,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进行解读:风云激荡的时代,成就了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地势险要、战略地位重要的惠州,与他的政治生命息息相关;出于强烈的地方主义情绪,他视惠州为生活的丰沛之地。  相似文献   
4.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44人、清54人。其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保持领先优势,在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的此消彼长。虽然明代进士数量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进士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民风淳朴、士风向学、学校培育、官绅奖掖等。明清惠州府科举成绩表明,惠州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人才和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5.
明清惠州府进士98人,其中,明代44人,清代54人。惠州府进士分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明代呈现着高度集中的两极分布格局,归善、博罗并驾齐驱;清代两极格局瓦解,归善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科举实力总体平稳的格局下出现局部此消彼长的态势。虽然明代惠州府进士数量要少于清代,但其仕进情况却优于清代。明清惠州府进士的科举、文化成绩表明,惠州不仅是岭南重要的科举中心、人才中心,而且是岭南重要的文化中心,这为近现代惠州乃至岭南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清惠州府进士数量不多,结构也欠优,但在科举、文化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沿波讨源,其生成机制是多方面的合力所致:一是较为发达的经济;二是民风淳朴;三是士风好学;四是学校众多;五是地方官绅的奖掖。它给人们以诸多有益的启示:充分利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崇文兴教,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继续保持惠州作为岭南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叶梦熊是明代惠州的名宦,官至兵部尚书,立德、立功、立言兼备,是“惠州历史上任职最高、影响最大之人”。对于叶氏的研究还很不够,尤其是其生卒年问题,至今尚无定论。通过文献考证与生平考证相结合,在几种关于叶氏生卒年的观点中,基本上倾向干叶氏生于嘉靖十年(1531)。卒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  相似文献   
8.
科学理性引发了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的突飞猛进,但中国科学理性没能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本文从缺失的源头、后果和应对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9.
对于苏东坡与惠州文化的关联的认知,官方、民间、地方学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偏弊,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强调东坡对惠州情有独钟;二是夸大东坡对惠州人文发展的作用。为此,要进行反思与纠偏,准确、全面、透辟地把握东坡与惠州文化之间关联度,既不能急功近利地停留在肤浅庸俗的宣教层面,又不能近距离地观照而导致学术理性的缺乏。这种反思与纠偏,不仅对惠州的苏东坡研究,而且对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研究,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轼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立足于政治文化视野,进行"长时段"的考察,苏轼是幸运的:他不仅是"科举社会"的成功者,而且是求仁得仁的党锢清流。至于其不幸,只不过是贬谪文化背景下士大夫遭际的一个样本:士大夫之被贬谪,不是自苏轼始,也不是至苏轼终;就士大夫受处罚的程度而言,苏轼既非空前,更非绝后。因此,不宜诉诸道德主义情绪将其放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