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次,我们学校为了检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别听了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四门学科各两节课.过了两天,请了作课教师、听课教师和几名上课班级的学生代表,对老师所上的课进行集中评议.可是在议到两节语文课时,学生们普遍想不起这两节课老师范都讲了些什么.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老师的反思,为什么我们精心设计、刻意准备的两节课,两天后,学生们竟没有一点记忆呢?笔者觉得造成这样尴尬的结果,主要原因是现在的小语课堂教学目标过多、过全、过虚,教学过程过细、过碎、过淡.面面俱到的结果是一面不到,贪多求全的结果是一无所获.所以,大多善教者都主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一课一得.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将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三类。许多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研究,对精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了然于胸,对精读课文的教学地位、作用要求如数家珍,而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相对忽视,加上这类课文系统性理论研究甚少,似是而非的概念甚多,教师们往往对略读教学定位不准,略读概念界定不清,导致略读指导模糊不明,略读策略运用不当。  相似文献   
3.
4.
中高年级词语教学被许多语文教师喻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教之者或蜻蜓点水.匆匆走马:或浓墨重彩.臃肿肥硕。蜻蜓点水者学生听之索然寡味.“浓墨重彩”者学生头昏脑胀。于是乎词语教学犹如一枚又苦又涩的橄榄.教师嚼之.品到的是教无妙计的困顿感;学生咀之.尝到的是学不得法的烦恼情。那么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究竟如何突破呢?  相似文献   
5.
一、在情感蓄积处创写 作为语文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直接对话,聆听着文字的呼吸,感受着文字的张力,使得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达成深刻思维、细腻情感与敏锐语感的共生共存.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31课。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理解“气急败坏、饶恕、惩罚、驱寒取暖”等新词,积累“忍受、遭受、承受”等词语。 2.品读重点语句,积累语言,感悟普罗米修斯为民造福、不畏强暴的品质。  相似文献   
7.
独白,犹如电影中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能把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是人物在不随意的精神活动中对生活、经历、思想感情、道德品质、顾虑、愿望的一种自言自语的表现状态,这种思想极为细腻真切.如《梁生宝买稻种》一文中,梁生宝第一次出远门去买稻种,为了节省旅宿费,他不住旅馆而睡在车站上,他一时间睡不着,浮想联翩.这一段内心独白,展示了梁生宝绚烂多彩的精神世界,使人看到了他对父母、对同志、对恋人的深沉的爱,看到了他对生活、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幸福的追求.通过对梁主宝这些丰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课堂异彩纷呈,有的教学设计新颖别致,有的教学演绎完美无缺,有的教学手段时髦先进……于是乎,为了追求课堂精彩而急于求成者有之,为了追求课堂生成而迷途不返者有之,为了追求课堂创  相似文献   
9.
儿童习作,不仅反映着儿童的生活世界,也折射出儿童的精神世界.一篇习作就是一朵儿童的心灵之花,就是一棵儿童的精神之树,就是一条儿童的情感之河.可是细细阅读儿童的习作,却发现在章言稚语的后面,儿童的精神世界中缺失童真,缺少童趣,泯灭了童心,沦丧了童性,"作"的气味太浓,教育别人的架势太足,个性的本真显得太虚.那么,如何才能让儿童的习作充满童真、童趣、童心和童性呢?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的心理失衡是一种不健康表现,目前学校有相当一部份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容易受到心理困扰,心理矛盾突出,心理失衡现象较普遍。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往往会在需要与可能之间产生矛盾;在需要和目标之间产生矛盾;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习任务深度和广度的变化,引起各种心理对抗,这些矛盾的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