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春之声》打破了传统小说结构的布局,以人物的心理意识流程支撑起全文的结构。从文中人物的心理意识流程中,笔者梳理出了几根“线”。第一根线,是“声音”线。题目“春之声”便突出了“声音”。而小说第一句“咣”的一声,是闷罐子车关门时特有的声音,展示了上世纪改  相似文献   
2.
<正>不知道有没有别的老师像我这样,曾经在自己的课堂上组织过自己和学生比赛的活动。有一回上课,我留了部分时间要求学生当堂全文背诵《师说》,结果学生纷纷说文言文难背。  相似文献   
3.
古代描写底层人民尽管辛劳异常却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悲惨命运的诗篇不胜枚举,也塑造了许多如蚕妇织女等为他一人做嫁衣裳自己却衣衫褴褛无着落、泥瓦匠等为他人建高楼大厦自己却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凄苦劳动者形象。许多诗作可能限于篇幅,在表现人民凄苦生活现实的同时,没有进一步揭示出造成人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而唐朝自居易的《卖炭翁》与宋朝苏轼的《吴中田妇叹》两首诗,可以说在这些方面达到了前人未有的新高度。下面本人试作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诗中有问答者称为问答体。格律诗因为在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要求严格而很难使用问答体,但仍有一些优秀的诗人能突破限制,将问答体用得得心应手。如: 一、一诗一问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二、一诗数问李端《逢王泌自东京至》:“逢君自乡至,雪涕问田园:几处生乔木?谁家在旧村?”(二问)王安石《勘会贺兰  相似文献   
5.
文章就间接法生成Voronoi图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使用最小边长法和贪心法进行平面剖分使用局部优化(LOP)后生成Delaunay三角网,根据Delaunay网和Voronoi图的关系,生成Voronoi图。对间接法生成Voronoi图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论证,并对两种方法的优劣加以比较得出,只要算法得当,间接法生成Voronoi图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陈善云 《语文知识》2002,(12):32-32
“论”“说”这两种文体有不少的区别。首先是“论”说”的写作目的不同。“论”的写作目的往往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劝当时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演历史悲剧; “说”的写作目的则是针砭时弊,力求矫正时风。比如,《马说》《师  相似文献   
7.
8.
幼学记事     
我出身在一个祖祖辈辈缺乏文化知识的家庭。小时候,在家里,别说找一本书,就是找一张纸也非常困难。只有临近年关的时候,为了增添些许过年的喜庆气氛,大人才从老远的集镇上买来一张红纸,请人写一副对联贴在堂屋的正门上,而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也只有从来拜年的客人中为数不多的稍有文化的人的浅吟中才能得知。家人在实际生活中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但迫于经济的拮据,要培养一个自家读书人的强烈愿望一直没能实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众人的期望最终落到了我的头上。我初上小学念书,并没有抱着什么求知的渴望,因为那时毕竟年幼,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  相似文献   
9.
陈善云 《现代语文》2006,(2):120-120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名杂,被选入了各种版本的中学语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范。本人在学生时跟老师学过,当老师后也给学生教过,还听同行上公开课公开讲授过。本人非常清楚地记得:从本人当学生时的老师到当学生老师的本人及同行,为学生解释“大宅子”时,均异常一致地将“大宅子”解释为“比作化遗产”。有据可查的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第一册(2000年3月第2版)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文的编选历来都非常讲究,经过专家反复挑选才将那些佳作选入课本作为课文.而这些课文,往往充满丰富的情感、精辟的道理、动人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教育感染力,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不可多得的材料.而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借助这些课文,对学生有意识的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润物细雨,点点滴滴流入学生的心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