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不能简单化陈宝松近年来的实践表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对于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同志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解和运用存在着过于简单化的问题。我们认为,“三个有利于”标...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培养过程断档、课外教育管理松散、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此,以“复合式”内容设置和“学分化”管理机制为突破点.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学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设计与实践,有望实现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不少中国近代史、革命史方面的著述,都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同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当成一码事,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只不过是在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而已。这些著作在具体表述上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都没有注意到(至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从总的方面来说,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时代条件的局限,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是缺乏充分估计的。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人们仍然没有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长期不能彻底摆脱“穷过渡”思潮困扰的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中,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需要人们以更加长远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加开阔的思路来考虑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对社会主义长期性的认识问题,就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概论"的现实性问题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我们应从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育人功能、课程定位着眼,强化这门课程的现实性,着重抓好集中讲授、启发引导、总结提高等教学环节,尤其要注意设计、选择好启发引导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史学界在提到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以下简称“一劳大”)时,基本上是一带而过的,迄今还没见到专门论述这次大会历史地位的文章。我认为,这次“破天荒的劳动大会”①是中国职工运动史上的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对于认识工人运动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对于总结中国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都是很有意义的。那么,“一劳大”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究竟处于何种地位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劳大”是中国工人运动由分散走向统一的起点。本文试从“一劳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大会的主要内容以及大会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等方面,对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做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抓住“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这条教学主线 ,才能讲清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才能讲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才能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本人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8.
抓住“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这条教学主线,才能讲清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才能讲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才能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本人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抗战期间党处理国共关系的基本经验陈宝松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直持续了八年多的时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虽曾多次发生分歧、磨擦乃至武装冲突,但国共合作并没有破裂;国民党虽曾极力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力量,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不仅没有削弱,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