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互联网语境下,"扫黄打非"工作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扫黄打非"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动权,用系统思维、文化思维、人本思维,构建"扫黄打非"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全旅唯一的义务兵班长相信许多人都认为自己20岁生日是难以忘怀的,高明也不例外。不同的是,他的20岁生日不仅让自己难以忘怀,也让许多不熟识的人瞩目。  相似文献   
3.
以新闻事实为本位,新闻文本为对象,从整体质态上层递性地观照新闻文本的不同品质,用理论的逻辑厘定新闻文体的特性,通过理论抽象以丰富内涵深化理解,增强新闻文本实践的前瞻性、自觉性、主动性、鲜活性。以新闻事实为视域,新闻文本建构为主线,新闻事实信息传播为旨归,从静态与动态的互塑中,考察整体与部分、客体与主体、结构与关系、要素与功能、显在与潜在的信息呈现状态,探究新闻文体体类、体相与体性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4.
素质是人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一种品格。从作文到写作,既是作文实践历练的过程,又是写作心理品质构建与完形的历程。作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评价的内在张力,用心灵激活心灵,用智慧诱发智慧,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推动积累、感悟与表达的整合与渗透,让知识、技能、能力升华为素质。弱化结论性评价,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改变静态的从文本出发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的模式化评价,关注作文的基础性、生成性、发展性与创造性,让评价从文本追溯到人本,由结论追踪到过程与发展,将作文的源与流、文与人有机地和谐地统一并完形为写作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5.
秋风和畅,长剑倚天。发射架下,我军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整齐列阵,英姿飒爽。站在排头的就是“一号手”王晓丽。  相似文献   
6.
依形躯起念,身体涵括了对社会世界结构的意识。意义是大脑、身体与环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动力涌现的结果。感知活动中生成的未出场的潜文本,使得出场的显文本成为可能。作为本真生活领悟的观念,从生活情境中主题性因子的觉察到主题性概念的自觉,意义的生成已从单个特征性信息的主题性蕴含,向着主题意会性呈现凸显完形,主题性构念正是情境性信息的价值发现、激活、关联、聚焦与确认。主题文本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单元,其生成既是身体的,素质的,经验的,知识的,意向的,在场的,又是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多维的,涌现的。从宏观到微观,从自发到自觉,从泛在到定在,从视点到聚焦,从关联到因应,从节点到概念,从完形到突现,从写实到修辞,从意会到文本,呈现了其生产过程的身体性、整体性、视点性、关联性、聚焦性、复杂性、生产性、表征性。  相似文献   
7.
公文写作课教学要以接受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视点,结合该课程的学科特点,强调素质性、技法性和规范性的有机整合,自觉吸收传统教学中的有益成果,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拓宽教学视域,关注实践环节,注重多维渗透,探讨新的教学语境下公文写作课的教学方法与规律。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的裂变式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舆论引导和传播格局,形成了新的传播新常态,对新闻宣传工作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影响。做好专版宣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创新。面对媒体新常态,《火箭兵报》专版在坚守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注重突出新闻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在舆论宣传中发挥了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徽州女人》以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为思维原点,塑造了一个“留下青丝伴我眠”的女人的爱情生活,用原生态的叙事方式将特定时间、地域女人的生活境遇展示在观众眼前,把与世隔绝的徽州古民居的女人们的生活艰辛呈现在当下舞台,凸显特定视域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审美性建构,探索女人爱情的原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现代写作课教学要切实引导学生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学习写作理论不仅仅是吸收写作知识 ,根本目的是通过构建写作心理品质 ,形成写作智能系统 ,最终促成写作能力的稳步提高。写作心理品质的构建可以增强写作行为的自觉性和自控性 ;写作智能系统的形成可以提高写作行为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是现代写作课教学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