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2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统筹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是《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鲜明主题。中学地理涉及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载体。但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开展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十分有必要。文章从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课程性质、蕴含的思政元素与核心素养目标方面,对一体化建设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途径与学生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等方面,对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地理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中应秉持的原则,即统筹性、渐进性、差异性和适切性;指出了加强中学地理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即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合作交流为前提,以研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内容为重要基础,准确把握学情与学生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发挥着愈加显著的作用。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之举。加强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离不开教学设计的支撑。本文基于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定位,构建起“四位一体”的教学设计框架:首先,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要求与整合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资源的实施路径;其次,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双目标设计,梳理出兼顾国家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教学设计思路,提出“确立主题—聚焦核心—突出重点”的教学设计方法,并确立遵循成效导向为原则的多维度教学设计评价。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实现人文地理学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农户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休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依托河北省293户样本,构建农户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休耕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 通过多角度的验证,农户意愿视角下测定的休耕补偿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② 休耕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为7677.60元/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9962.40元/hm2;③ 回归分析表明在河北整村推进实施休耕的背景下,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被削弱,生产特征和农户对休耕补偿政策的认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生产特征中投入产出比过高是农户选择休耕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适当提高现行休耕补偿标准,休耕政策的推行应尊重农户意愿,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本研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出发探讨休耕补偿标准,是耕地休耕理论研究的新尝试,以期为完善休耕经济补偿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当前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对中国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和总结,探讨当前中国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现实背景,归纳轮作休耕国家试点和地方试验的做法,分析传统耕作制度对轮作休耕的经验意义,提出完善轮作休耕制度的思路.研究发现:(1)中国主要经历了撂荒耕作、休闲耕作、连作耕作和复种轮作4种耕作制度,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土地用养结合模式及相关的一整套技术措施.(2)目前高度集约化的复种轮作制使耕地产能严重透支,耕地总体健康状况堪忧.(3)中国实行轮作休耕可从传统的用地养地模式中汲取经验,但并非简单的复制.(4)实行轮作休耕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需要在区域操作模式、技术路径、时空配置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5.
周显  陈展图 《地理教育》2024,(S1):163-166
<正>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新课标改革重视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实践、审辩、综合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批判性和创新性等能力的发展,其中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问题解决等都指向了高阶思维这一综合性能力[1]。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农户效用最大化条件下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休耕的补偿标准,以效用理论为指导,依托河北省293户样本,构建农户受偿意愿的效用函数测定休耕补偿标准,并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农户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通过多角度的验证,农户意愿视角下测定的休耕补偿标准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②休耕补偿标准测算结果显示,参数估计结果为7677.60元/hm~2,非参数估计结果为9962.40元/hm2;③回归分析表明在河北整村推进实施休耕的背景下,农户的个人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受偿意愿的影响被削弱,生产特征和农户对休耕补偿政策的认知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农户生产特征中投入产出比过高是农户选择休耕的根本动因。基于上述结论,建议适当提高现行休耕补偿标准,休耕政策的推行应尊重农户意愿,并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渠道以降低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本研究从农户意愿的角度出发探讨休耕补偿标准,是耕地休耕理论研究的新尝试,以期为完善休耕经济补偿机制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7.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耕地利用转型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反映。文章以广西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仁义村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耕地利用转型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南方丘陵山区耕地利用转型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耕地利用转型的主要驱动力有:(1)经济因素。耕地利用转型的预期经济收益比种植粮食作物更高,对转型有显著影响。(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对耕地保护政策缺乏良好的认同和认知,农户普遍追求转型后带来的“高收益”。(3)耕作条件。耕地耕作条件较差导致农户投入成本、管理成本高,不利于稳定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因而转型种植收益相对更高的经济作物。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提升农户文化水平,提高农户耕地保护意识,推动耕地利用转型与耕地保护同向同行;改善耕地耕作条件,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新型农村经济,实现土地增收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君安  陈展图 《传媒》2016,(5):46-48
城市社会科学院(下文简称城市社科院),是指以某城市冠名的社会科学院,一般直属市政府,少数为市委宣传部或市社科联等市直单位的下属单位,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机构,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等.城市社科院学术期刊在地方人文社科学科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对推动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出版发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国内学术界对全国城市社科院学术期刊现状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对服务地方人文社科和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也可为地方性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标准作为地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其课程内容中的发生条件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约束、指引作用,行为动词则是对学生学习水平及学习要求的反映。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部分为研究对象,对两者的发生条件及行为动词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2022年版课标发生条件数量、频次及类型增多;行为动词的类型、种类变化大,相对应的学习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南宁市科技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活跃,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结合南宁市实际,提出了完善交流与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平台建设,提升交流与合作服务水平等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