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杂剧戏剧形态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戏曲研究界多沿用王国维“代言体”指标元杂剧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这是对王国维“代言体”的误角,“代言体‘说并不能概括元杂剧的整体的”搬演形态“或“完整形态”,“演述”一词才能较为准确地概括元杂剧的戏剧形态。  相似文献   
2.
读贵刊1988年第6期23页《双二次曲线相交问题的解法》一文,受益不浅.使我们对这类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有了深刻的理解.但细究一下,有些地方似有续谈的必要. 原文给出了两种解法:A.数形结合法,B.转化法。其中A中例题的解答有图形直观替代严密推理运算之嫌.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的表演者具有"行当"和"人物"双重身份,他们都是功能性的演述者.演述者在剧情之外为"行当",在剧情之内为"人物".演述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根据剧场交流的需要转换演述身份,通过"行当"念"上场诗"和剧名、"人物"的"背供"和巧设"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与剧场观众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当下的审美交流,使舞台表演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互动互补、不即不离、演戏与游戏交融一体的审美关系.演述者身份的转换即意味着剧场交流语境和剧情演述时空的转换.元杂剧是一种"无墙之戏".  相似文献   
4.
5.
<正>信息技术集文字、图片、影像、声音于一体,能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形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创造生动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华文化断裂的阵痛,一度引发文化的迷茫。目前中小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即是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重续民族文化之“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种努力,而读《论语》,更是其中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杜甫在“三吏”、“三别”中是以诗人的眼光而不是以史官的眼光来叙事的。“三吏”、“三别”分别给古代叙事诗提供了“对话”、“代言”两种叙事形态,形象地表明了杜甫的叙事立场和情感态度。“三吏”、“三别”虽以“时事”入诗,但其所叙之“时事”经过“意化”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增饰”和“凿空”。将诗与史打通的跨学科研究,应是将两置于一定的社会化生态环境中,探讨诗与史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而不应是诗与史“互相印证”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笑赞》是我国明代著名的笑话作家赵南星编写的一部笑话故事集.它的每则故事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笑话,后一部分是作者的评赞.作者在笑话中嘲笑和讽刺了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各种病态和丑恶现象,而在评赞中又有意识地点明和发挥笑话的意义,把笑话和寓言自觉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古代寓言发展史上,先后出现了先秦哲理寓言、唐宋讽刺寓言和明清诙谐寓言三个创作高潮.先秦哲理寓言从神话、传说、诗歌中吸收创作题材和拟人、比喻等艺术手法,唐宋讽刺寓言又兼收佛经、传奇和变文的艺术成果,明清诙谐寓言进而融汇笑话诙谐幽默的特色.而赵南星的《笑赞》正体现了明清诙谐寓言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笑话和寓言的结合,是中国文学的土特产,也是中国笑话的民族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古之嘲隐,振危释惫.虽有丝麻,无弃菅蒯.会义适时,颇益讽戒.空戏滑稽,德音大坏.”主张嘲笑文章和隐语应该通过戏谑、滑稽等逗笑手段发挥“振危释惫”的讽刺和劝戒作用.赵南星在《笑赞》题词中也说:“书传之所纪,目前之所见,不乏可笑者.时所传笑谈,乃其影子耳.时或道及,为之解颐,此孤居无聊之一助也.然亦可以谈名  相似文献   
9.
《曲江集》中张九龄代唐玄宗所拟的敕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唐与突骑施苏禄之间战争的史实和唐王朝针对突骑施苏禄犯边而展开远交近攻的谋略,可补两《唐书》和《资治通鑑》记载之缺,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从唐代散文发展史的角度看,《曲江集》敕书继承上古散文“尚用”和“辞达”的传统,以意遣词,思路精密,文辞朴实简练,引领盛唐开元中后期朝廷下行公文的文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曲江集》敕书值得治唐代文史者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作家写完剧本虽然退居幕后,但是,他的观念形态、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仍然以隐蔽的方式,“潜入”“行当”和剧中“人物”的话语之中,假借“行当”和剧中“人物”有声口,继续指挥和控制整个剧情的演出,引导剧场观众接受视界的取向,这就是“代言性的演述干预”。“代言性演述干预”是元杂剧沟通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与剧场观众的接受视界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