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孙绍振文艺理论思想与当代文艺理论的重大问题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深层的勾连、互动与衍生状态之中.前者以自身的"原创性"、"前瞻性"、"历史感"、"超越性"特质与后者形成一种独特的"桥"与"墙"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不断置换与推进过程中,孙绍振文艺理论的价值与意义获得自我确证.它始终从中国文艺理论的边缘处自觉地抵制着主流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鉴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艺理论界就“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划分问题的诸多不足,文章运用叙述学话语分析理论,立足于文本分析,将中国“荒诞小说”中的荒诞审美类型重新划分为:观念与技法的荒诞、条件性情境荒诞、本体性荒诞。  相似文献   
3.
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消解了作者中心与文本中心,打破了虚构域与现实域的界限,将处于历时状态的行动素置于共时层面,最终颠覆了现代小说的成规。这一叙事实践与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的解构策略之间构成了某种互文关系,而读者却也不难从中发现诸多不可被消解的踪迹与界限。卡尔维诺正是在突围与界限的张力中拓展了小说这一文类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叙事潜能。  相似文献   
4.
文学性与文学本体存在曾是20世纪80年代文艺批评界重要的话语诉求,韦勒克、沃伦的《文学理论》也一度被奉为这方面的经典。本文立足于对文本核心问题的解读,但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知识性层面的阐释,而是将韦氏研究文学本体存在的方法与观点置于当前就文艺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问题而展开争论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洞悉其积极的意义与局限。从而深化了对文学研究方法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