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戊戌维新时期,在湖南的开明官绅支持下,维新派开办南学会作为宣传救亡维新思想的阵地。通过学会讲学活动,维新派提倡“文明排外”,开展“学战”,倡明“素王改制”思想,以期于拯救危亡,启蒙大众,推进维新变法。讲学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维新活动。  相似文献   
2.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3.
4.
长期以来,学界一般认为自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运动虽有经历高低起伏,但"革命"本身作为一种信仰,已拥有当然的合法性。揆诸史实,情况远非如此简单。辛亥革命结束后,国人"革命"情绪急遽消退,由竞言"革命",转为讳言"革命",以至忧心"革命"再起。"革命"形象的迅速负面化源于国人对"革命"的认知,也与旧官僚及立宪派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而革命党人未能挺身为"革命"辩护,加速了"革命"信仰的失落。革命前后国人对"革命"态度的强烈反差,说明"革命"尚未成为国人的"集体信仰"。在"二次革命"中,革命派已不得不为"革命"辩护;而在护国运动中,护国军非但不敢大张旗鼓地亮出"第三次革命"的旗号,相反,竟然声言起事非革命,乃为反袁氏复辟帝制制造革命,即为"革革命"。这些都说明,当时国人眼中的"革命"更多地还是类似于传统的改朝换代,故被许多人视为"暴力"、"破坏"的代名词,民国成立,其合法性亦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民元章士钊主掌下的《民立报》带有强烈的章氏个人色彩,其所追求的绝对"言论自由"以及严格从学理角度处理民初复杂政治问题的方式,失之理想化,不合实际。在几次重大的政治事件中,章士钊公开发表违抗同盟会"党议"的言论,招致该党其他刊物的指责,并引发党刊内讧,他也因此被迫离开《民立报》。故《民立报》与《民权报》等同盟会党刊间的激烈论战,很多是源于章士钊的个人观点与同盟会党刊原则的冲突,而非所谓同盟会内部稳健派与激进派的矛盾。章士钊在《民立报》的经历,典型地反映了民初许多知识分子虽不乏建设共和的美好愿望,却因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未能恰当地处理学理与现实间的矛盾,最终导致理想的落空。同盟会认识到党刊内讧的危害后,利用改组的契机,采取措施,加强对党刊系统的调适和整合。  相似文献   
6.
<正>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向日本赔款割台,激起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反对。在反割台舆论中,新兴报刊担当了重要角色。笔者曾对《申报》在乙未反割台运动中的表现做过研究,近来在梳理报刊资料时,发现《新闻报》发表的反割台言论分量不亚于《申报》。《新闻报》1893年创刊于上海,与《申报》等并称上海四大报纸。跟《申报》等报刊一样,从日军谋划南下台澎的消息传出,到反割台运动兴起,《新闻报》便跟进报道台澎形势的发展。可贵的是,即使反割台运动失败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