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26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知识社会学为师生冲突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在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是在知识的再生产和接受中建立起来的。师生交往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知识的社会建构过程,师生冲突往往表现为师生知识视界的碰撞,其背后充斥着知识与社会权力的矛盾和斗争。教师合理消解与应对教育场域中师生冲突的策略是:更新冲突观,改变参与知识方式,与学生展开知识对话,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选择。  相似文献   
2.
全球人都在倡导低碳生活,这对我们整个人类的环境保护都将是一个不小的供献,本文着重从综合布线系统的节能入手,通过与传统布线的对比,智能建筑中的实际应用为着眼点,全面分析综合布线系统的节能特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权力,用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知识获取权力的原理,并从古今中外的理论和实践来证明知识就是“权力”。  相似文献   
4.
网络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让大学生在扩大知识视野的同时,也面临网络道德失范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大学应尽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塑造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促进网络时代道德文明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经济社会的"文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社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知识的作用持续"升值",教育的功能迅速"膨胀","文凭"的价值日益凸现.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时间以及获取"文凭"的高低,成为取得社会"高等职业"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凭"既是知识经济社会的"自致身份",又是知识经济社会的"分层杠杆",还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排序基石".  相似文献   
6.
哈尔斯论比较教育的任务与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D·哈尔斯在其主编的《比较教育:当代的问题与趋势》(1990年版)一书中指出,比较教育在过去始终是一个很难界说的概念,因此,关于比较教育目前地位的研究,不能无视1970年以来人们对比较教育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他认为,比较教育往往既被理解为一种方法,又被理解为一个研究对象。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坎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学者对比较教育的概念才有了一致的理解。当时,多数比较教育研究仍停留在描述阶段。最近15年间,比较教育研究实际上已有所变化。这首先表现在比较教育从过去具有的描述、史学甚至哲学的职责变为具有解释、因果分析乃至预  相似文献   
7.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已是人类的共识。中国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首先需要实现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所面临的抉择是建立、实施素质教育新模式,造就大批杰出的、适应并推动高科技迅速发展和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的高素质人才。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实现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要求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有研究者的意识和能力;有良好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离婚,目前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据一九七九年统计,苏联离婚率已上升到33%.一九八八年,美国达40%.在我国,近年离婚率也有上升的趋势,到一九八六年,全国离婚夫妇已达七十万对,这就使相当数量的儿童,生活在缺损家庭之中.大量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异对儿童情绪、社会化进程、认知发展、学业成绩、品德形成、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它可以导致儿童终生的精神创伤,可以诱发犯罪行为的产生.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离婚,  相似文献   
9.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设课程,在我国新课程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全新的课程,存在专业支持不足、经验和资源匮乏、课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建设等问题。研究表明,构建“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构式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课程评价与课程指导的有机结合,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范化与常态化实施。  相似文献   
10.
某个静静的午后,走在校外的水泥路上,两旁的合欢开满花儿,一树红云,绚烂美艳.树下,一群少年疾驰而过,像一阵风,转瞬即逝,只留下一串无所顾忌的笑声,还有那被车轮掀起的落英,在空气里散发着淡淡的馨香.看着这熟悉的画面,一丝感动忽然涌上心头:那一树合欢,岂不像极了我们年少的青春?绚烂一树,靓丽一季;虽终会散落,却依旧馨香悠远. 追梦的路上,有多少未曾随风逝去的花儿,记载着那些无法忘记的青春往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