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思肖是中国学史上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他的《心史》虽是“古今所未有”的奇书,但又有真实性.是磅礴着浩然之气的心灵史。它和郑氏其他作品一起,真实地反映了南宋王朝日趋覆亡的现实悲剧和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赞颂了以天祥为代表的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反复表达了郑氏“一统正乾坤”的热切意愿和“终身只宋民”的坚定决心.达到了“篇篇字字皆盟誓”的程度。从《心史》的接受史看,直到20世纪初,它还在发挥着“起国家之衰”的振奋人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文字艺术……能调和黑暗和光明的真矛盾,创辟新奇的景象。”例如,《金楼子》有“两日并出,黑光遍地”之句,而雨果诗里也有“一个可怕的黑太阳耀射出昏夜”的描写,“瓦利勒论‘不可思议’和‘荒谬无理’的言词可能是实大声洪的好诗,就举了雨果这句为例。”(《读(拉奥孔)》,收入《七缀集》)这种在语言表层的佯谬中蕴涵语义深层的精意和妙趣的修辞手法,英语中称之为“矛盾修饰法”(Oxymoron)。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语言学的领域中、有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人们把它称为“话语语言学”(英语text linguistics,或译“篇章语言学”)。通常认为,认真研究话语语言学是从一九六五年才开始的。但是近二十年来,它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预示着语言科学的研究正在向纵深推进的新动向。在苏联,有的学者认为它已经不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而是整个语言学的根本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胡适在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功绩.他在1920年、1922年所作的关于国文教学的两次演讲,对中学国文学科的课程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对国文“教授法”提出了整体构想:突破以“注入式”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的自动研究;突破以书面语为主的训练模式,提倡对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在古文教学方面,主张以“看书”代替“讲读”;在作文教学方面,重视让学生“自由发表思想”.这些构想,体现了现代新的教育观念,同时在某些方面又富有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先生发表于1933年的《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鲜明地反映了他的中国文化本位思想,对《马氏文通》问世以来汉语语法学研究中的“格义观念”作了尖锐的批评,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这封信中对“属对”这种中国传统的语文训练方法所作的分析评价,也有独到之见;在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中国语文的特性、探索富有民族特色的语文基础训练方式的时候,陈寅恪先生的见解是可资借鉴的。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字说》在北宋熙宁年间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在王氏新法遭到废罢后,《字说》亦遭排斥,并久已亡佚。许多人对此书采取否定的态度,甚至还存在明显的误解。从近人钩沉辑佚的《字说》600余条佚文来看,有必要对此书重新评价。《字说》确有牵强穿凿之处,但它的某些独特的价值值得重视:书中有些条目阐发了变法革新思想;不少地方继承《说文》传统而又有所突破;在运用“声训”方法释义时,也不乏言之成理之说。  相似文献   
7.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写的《伶官传序》,是评论五代时期唐庄宗宠信伶人以至“身死国灭”这一历史事件的名文。一、作者是从什么角度评论唐庄宗宠信伶官的史实的?提示:对于唐庄宗宠信伶官的史实,要加以评论,发抒感概,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例如就事论事地  相似文献   
8.
一 “文体”一词,在汉语中既可指文章体裁,也可指语言风格。梁启超的“新文体”,是当时竞相效法者对他文章的体裁和风格的一种评价,也是梁启超在写作活动中一种自觉的追  相似文献   
9.
先后两次听陆嘉明同志的现代文学教改探索课,感受新鲜,甚至有些奇特。教的是现代或当代的诗歌、散文、小说,但交叉运用了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新的科学方法,交叉分析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是我们前所未见的,嘉明同志给它起了一个不见经传的名称——“开放型交叉系统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正在编写中的《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中的一节.正史对张旭的记载极为简略,但如果对唐代有关诗文加以爬罗掇拾,并加以集中编织,一个性格丰满、生气勃勃的草圣形象就跃然纸上.在唐代诗文聚焦下,他表现出多方面的成就,是狂草名家、抒情诗人、艺术理论家和艺术教育家;其性格内涵更是丰富复杂,是中国古典文学人物画廊里不多见的“圆形人物”的形象.李颀称他为“太湖精”,杜甫称他为“东吴精”,他无愧于太湖精灵、东吴精英的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