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23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从“诠释生活、践行‘美学'、突破‘瓶颈'、审视未来”等角度阐述在学科终极目标方面的追求与实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
品德·生活(社会)学科特有的育人目标(公民教育的核心课程),决定了品德课上不论涉及何种题材的活动,不论面对何阶段的学生,课堂教学目标都要直指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根据螺旋上升的生命成长特点,课堂上,教师不应追求“一时之功”,而是要将生活的各色种子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中,让它们孕育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地生根、发芽,直至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观摩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观摩时,常常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或大刀阔斧或小心翼翼地实践着这些"学习心得"。为此,在应运而生的红红火火的新课程改革中,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活动摒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人文"的光彩在我们的课堂上奕奕生辉。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传统文化项目中主要元素的理解和演绎,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将品德课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主题活动上实、上出趣味,提出了课堂上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途径,以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下的品德·生活(社会)学科是原有的思想品德、生活、自然、劳动等课程的综合课,是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的古老而又时髦的基础学科。它强调的是:以学生的生活为主线,以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内容,以主题活动为形式实施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获取必须具备的道德知识和生活技能,最终实现"会做人、会做事,会生存"的育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主线,以主题活动等实践形态呈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教师越上越迷茫、越上越害怕,不禁发出了“品德与生活课怎么这样令人难以把握”的感慨。  相似文献   
7.
常常,我们在观摩于永正、支玉恒、窦桂梅等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感动,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8.
陈桂虹  叶璟珑 《学苑教育》2023,(21):12-13+16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健全人格,学校以德育符号为载体,在课程育人活动中提炼本体性发展符号、暗示性发展符号、示范性发展符号,赋予其公认的行为意义,共同擦亮学生生命底色。三种符号互为补充,明晰学校德育工作方向,提供德育课程深度整合之径。  相似文献   
9.
五育并举,是当下义务教育阶段倡导的育人模式。它是智育的有效补充与引导,是立德树人的丰富诠释,是社会性实践的大检验。本文从德育智育的基础功能、体育的心理建设、美育的浸润拓展和劳育的社会实践等角度阐述,探索“德育·智育+N”双核型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观摩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时,会被他们与学生之间“鱼水相融”的教学状态所震撼……被他们的“教学艺术”所折服,除了感叹自身不足的同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但学完归来,还是要象征性地与同事们交流学习心得,再将一些所谓的“教学艺术”搬上了课堂,开始凭借各人不同程度的“演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