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静是贾平凹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它体现了道家及佛教人生哲学对他的影响。静又是贾平凹作品的一种美学境界,这是由生命向艺术的延伸。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析学丰富了新文学的表现领域 ,复杂的人性在它的观照下暴露无遗。现代小说在人性方面的探索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与“五四”的反传统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3.
《白夜》作为“都市”小说,与《废都》有一致性:作家处于“边缘状态”,一方面他走出了商州;另一方面他还没有走进都市,都市不是他的家,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使《白夜》触及到都市的某些深层问题,冠《白夜》以现实主义作品是恰当的;由于作家的艺术追求,希望做的是现实生活与神秘文化的结合,所以,不同于他早期的现实主义小说。  相似文献   
4.
自《废都》以来,贾平凹作品的悲剧意识富有浓郁的道家色彩,这既是他创作的延续,又体现了他创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大学文学教学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必要的,在当下过于功利化的时代更是必须,因为文学关乎人的灵魂、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再往大一点说,文学教育事关民族精神。但是,“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古典和谐美之儒道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中国古典美学的领域里 ,儒道两家分别赋予和谐不同的含义。儒家倡导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 ,而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合一。  相似文献   
7.
小说《秦腔》叙述了一个变动的“清风街”。在这里,农民的本质含义发生了变化,一些故旧因素正在消失,新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正是导致“秦腔”衰微的根本原因。对这种状况,作家的心情复杂、沉重;对“过去”的埋葬,则堪称悲壮。  相似文献   
8.
陈绪石 《现代语文》2013,(4):68-69,161
张爱玲文学语言善于状俗物之鲜活、深得世俗生活之乐趣,小说《金锁记》堪为典型。除了与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有关之外,语言物化现象与作家的拜物价值观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给社会带来巨大弊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冲突日益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如儒家的重义轻利、道家的去欲、佛教的放下等在一定程度上能补救全球化的缺陷。和谐思想具有实际效用、现代转换、普世价值等特性,所以它有社会救赎功能,适宜于文化输出。  相似文献   
10.
留学英美的徐志摩在诗歌创作上走的主要还是传统之路,《再别康桥》是这类诗作的代表。它的艺术特点是通过描述康桥之景来抒发内在的深情,情没有直接倾吐出来,但又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如司空图所言:"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