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清代朱卷集成》中收有刘显曾和刘师苍叔侄二人的朱卷,从中可以考知刘文淇先世谱系到十五世祖之远,大大丰富了仪征刘氏的家史资料。朱卷还反映出汉宋之学对清代科举考试的影响,特别是乾隆以后汉学进入制义,对清代的学术趋向影响甚巨,应该说,这是考察清代学术中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2.
说“行李”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提到了“行李”一词,这个词值得品味。 先说一说“行吏”。吏,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相似文献   
3.
2000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中存在一点瑕疵,那就是第一部分第 2题第④小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   考生凭感觉也许能答出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也正是标准答案所指 ),但细细思之又觉不妥。"此事古难全"从字面解释应是"这种事 (或情况 )从古就难以两全",这时如果把"此事"换成"标准答案"则成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事从古就难以两全",意思糅合,不伦不类,显然不妥。   "此"为代词,从语法上看一般指代的是它前边的内容。出题者也许正囿于此,但这次却被古人开了…  相似文献   
4.
学诗歌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许多老师虽然都意识到诗歌诵读的重要性。但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力度不够。设计教学法时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了诵读法。但课堂上却很少着力,或昙花一现,或浅尝辄止,或心有余而力不足,或醉翁之意已忘洒。(二)生硬无趣。课堂上有读书声,但声非琅琅,是扯天扯地的喊读。是梗着脖子的硬读.是不得不读,是“应景”读,投有创造性,与诗歌的本相失之交臂。渐行渐远。面对中学生日见式微的读诗热情和日趋单薄的传统化底蕴。我们不禁反思:如何让学生爱上诵读?如何让诵读如音乐一样优美动听?  相似文献   
5.
从文章的结构看,本文共有三段。首段从大处着笔总写富阳至桐庐间的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段分写水之清澈与湍急,突出富春江水之美。第三段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层写山之高峻挺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突出两岸高山的雄奇之美。第二层写山谷中的声响,分述泉水击石声、好鸟相鸣声、蝉声、猿声,从听觉感受,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第三层写游人感受(“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好山好水,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这样的层次结构,由总到分,由景而情,角度鲜明,自然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