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语文学科也要在深化改革中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培养,在主体建构上多下功夫。“主体建构”这一命题,是中外教育史上重视的研究课题。在我国,古代教育家,他们大多遵循儒学人文主义观点,注重从内在方面突出主体人格的主动性和个性差异,强调封建的道德规范,修身养性。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在文艺复兴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个体的自觉自我意识领域,提倡以“人”为中心,歌颂“人”的价值和力量,打破了中世纪“人”  相似文献   
2.
石声淮教授有着丰富的古文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中学古文教学也颇有精到之见,值得很好的学习。一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学习古文,在于借鉴,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达到这一目的,就一篇文章的教学过程来说,石先生认为,教学不能从部分开始,而应从整体入手。  相似文献   
3.
《少男少女拾趣》一文,以丰富的语言,细腻、绚丽的笔触,抒写了一位少女的情怀,一种投入自然怀抱,感受自然美,而钟情于自然的情趣,正因为如此,这位少女的一颗和自然契合的纯真的心,便又能  相似文献   
4.
5.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两种工具,而语言现在是传达思想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将来也是最主要的手段.教材作为教和学的桥梁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表达的。教师和学生凭借教材进行教和学也是完全离不开语言的,但是,怎样科学地、有效地运用语言手段,这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活的知识宝库,不仅仅是一名专家——善于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播给年青一代,并在他们的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而且还应当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教育人,造就真正的人”,就是教师的职业。几年来教育界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中学特级教师就是这样一些献身于教育事业的辛勤的探索者,造就真正的人的教育专家,辽宁省语文特级教师欧阳代娜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今年语文高考试卷,在语文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中,加快改革步伐,获得了新的明显的成果。具体地说,今年的试卷在强调基础、注重应用、突出能力的前提下,适应当今转型期社会的需求,呼唤具有辩证思维特征“全能型”新语文素质品格,对考生语文素质进行全方位检验,提高了检验的标准。下面,试从“试卷”与“考生”两个视角对这次高考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8.
1989年高考语文试题,遵循语文学科特点,全面体现新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是一份注重实效,视野开阔,又具有内在容量的试题。具体看来,它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卷面设计上的改革,总体构思上的出新,扩大了试题形式对内容的包容性和覆盖面。卷面布局的改革,最明显的是题目排列的完全数字结构化。大题用基数词一、二、三、四,顺次揭示考核的主体内容。小题用序数词拉通四部分,顺次从1题排到29题。每一个大题和小题的题型都不尽相同。题型跟着  相似文献   
9.
评语     
民间文艺理论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建宪佛家认为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盛。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一旦获得自我意识,就知道自己必然会在某一天死亡,人人都被判了死刑,只不过执行期长短不同而己。但是,人类毕竟是大地上惟一能对生命过程作出选择的生物。因此,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渡过人生之河,就是无数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河流、烟花、浓茶、星星……在作者眼中,人生被幻化为种种意象,这些意象启发了人们的思考,强化了“珍惜每一刻”的命题。一系列的排比段落,以人生之短暂,引发到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0.
大家都知道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又来源于实践,这就需要人们在生活中有两种眼光。即感性的和理性的眼光。语文教育发展同样需要这种视野。从语文独立设科至今,百多年来,语文发展一直以感性的和理桂的眼光,走在法规层面、实践实验层面和理论层面的建设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