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
今天在报上看到一位幼儿园家长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表扬孩子做错事”。文章中的两个例子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有一次,女儿把阳台四壁及门面用蜡笔涂得花花绿绿,妻高举着手就要打她,我说:“不妨听听她的声音。”女儿满头是汗,见我在欣赏她的作品就开心地说:“爸爸,你上次送我到幼儿园,看到学校里的那堵墙不是说很美吗?所以我想让家里也有那么一堵漂亮的墙……”这是她注意观察大人言行后动了脑筋的。况且平常我们总说阳台就是她画室,并没有告诉她墙壁上不能画,因此在妻子“忍痛”表扬她的同时,我也告诉她墙上画画要选择地方,而后又找了块闲…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教学中,复习课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复习课的特点设计例题上好课,是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复习课例题教学设计的原则谈几点看法,与大家商讨。温故原则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加深理解,防止遗忘的产生,温故而知新。因此选择尽可能容纳所复习内容的知识点的例题。尽可能地温故,是复习课教学设计的首要原则,如在复习“圆柱体”的内容时,可设计例1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教学冲,复习课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教学实践,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错误倾向:一是例题机械重复,教学“炒龙鱼”,学生学习毫无兴致,感到枯燥乏味;一是例题设计一味求新、求奇,教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学生学习如堕入迷雾,茫茫不知所然.由此,如何根据复习课的特点设计例题上好课,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复习课例题教学设计的原则问题谈点意见,与大家商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果能艺术地通过多渠道发掘情感因素,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营造氛围——调动情感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  相似文献   
6.
“邂逅”方程,遭遇尴尬记得第一次教“方程”这一内容,是在2000年,教材是义教版第九册第五单元《解简易方程》,教学对象是我从一年级带起的27位很优秀的学生。有关《解简易方程》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求未知数X“”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新知是“等式“”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四个概念,以及“解方程“”检验方程”规范的书写格式,而“解方程”实则是以前所学的求未知数X的值,因此这一知识我不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解方程“”检验方程”的书写格式则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这一内容概念多,各…  相似文献   
7.
《现代小学数学》第七册有这么一道题目:家友服装店秋季服装大展销,运动衫标价每件28元。如果买2件收55元,买3件收80元,买5件收130元。学校买26件付了多少元?由于前一天已布置让学生去思考,所以当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时,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26÷5=5(份)……1(件),130×5+28=678(元)2.130×4+80×2=680(元)3.130×3+80×3+55=685(元)4.26×28=728(元)学生通过比较后一致认为,第一种方法最好,因为这种方法最便宜。正想转入下一题的研究时,我忽然看到平时发言不积极却很会动脑子的郦睿文还举着手,我请他上台把他的解法写在黑板上:26×28-[…  相似文献   
8.
一、关注课堂,让学习方法"活"起来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的孕育地。作为老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立足课堂,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丰富有效的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课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  相似文献   
9.
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苏轼曾说:“三分诗,七分读。”“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朗读,能促进理解,堵养语感,积累语言,丰富情感,它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于段,而且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陈菊娣 《小学生》2013,(10):42-42
时光淙淙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十多年的光阴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中一晃而过,许多精彩的瞬间历历在目,值得我细细品味,深深反思,那感觉甘醇无比,我为孩子们的发现、探索欣喜,为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喝彩。记得执教《春笋》一课,孩子们那瞬间进发的创新火花,令我记忆犹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中"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句描写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我让学生站起来读这一句话,一位学生将"裹着"读成"穿着"。我顺势让学生评价他读得怎样?学生们评价:老师,他把"裹着"读成了"穿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