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取姓安名,寄寓自己的某种深意.因此,这些人物的姓名,或多或少地印证着鲁迅当时的思想、感情、际遇和见识.例如,作者让一个凶残伪善又身强力壮、满脸横肉的刽子手姓"康",这无疑是出于对自己过去"医学救国"思想的进一步否定.又如,他把一个极贪婪、极残暴的毫无人姓的牢头取名为"阿义",其意显然是在于揭露封建社会中所谓"义"的虚伪性.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曾借狂人的笔,揭露过封建社会"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后来,他在《铸剑》里,又针对着"义士、同情"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借了宴之敖者的口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事实上,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阅世不深的青年,由于对此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而吃尽苦头,甚至付出了  相似文献   
2.
《甲申三百年祭》一课的第一段,作者曾认为李自成“很能纳人善言”。但是,此后各段的行文,却导致一个与上述观点相反的结论。这一课的第二段开头说:“象吴三桂那样首鼠两端的人,在初对于李自成本有归顺之心,只是尚在踌躇观望而已。这差不多是一般史家所公认的事。假使李岩的谏言被采纳,先给其父子以高爵厚禄,三桂谅不至于‘为红颜’而‘冲冠一怒’。”从这话看来,李岩的“谏言”无疑是“善言”,而李自  相似文献   
3.
许多时候,我们读书可以“不求甚解”。但是,若要论文,即对所读之诗文予以解说或评论,恐怕仍须“求甚解”才是。鲁迅先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定。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他所说的这两个“顾及”,则是我们对所读之诗文求得“甚解”的必经途径。遗憾的是,时下不少人在论文时,竟连“顾及全篇”也尚未做到,他们只感触于文章的局部甚或只言片语,便急忙忙想当然地对全文进行种种的吹嘘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种教参几乎认为: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所说的那“一所大宅子”,是用来比喻“文化遗产”的,而且比喻得“非常贴切”.新编高语一册关于此文的“预习提示”,更进一步认为:“这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所谓“继承文化遗产”,是从时间的纵向关系而言,当是指后人继承自己的前人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而鲁迅的《拿来主义》,却立论于中外地域的横向关系,是针对当时中国的对外问题而发的.  相似文献   
5.
人教社语文二室编的高语第一册教学参考书,对《拿来主义》一课中的“送去”,作注如下:“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种种罪恶行径。”笔者认为,此注是不确的,它实际上是把课文中的“送去”和“送去主义”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又将之视同如“卖国主义”,这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只会引教学者入于迷途。依了这样的注解,就连上述参考书的编者自己,也感到课文有“疑难之处”:“主要是怎样正确理解第一段中‘送去主义’的关于‘学艺上’的事例。一般的看法部认为这些事例是揭露反动派的  相似文献   
6.
只言片语见神情广西/陈贤书鲁迅写小说,十分善于通过人物自身的只言片语,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来。《祝福》中写被改嫁后再次丧夫,又因失子被逐出贺家而二进鲁四老爷家做女工的祥林嫂,她向人们叙说自己的孩子阿毛如何遭狼的悲惨故事时,总是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