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有些数学题目若全盘考虑难度太大,为此可动中觅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这种方法若处置得当,既能优化解题过程,又能提高思维品质,为难题巧解铺就坦途.  相似文献   
2.
有些数学题目若全盘考虑难度太大,为此可动中觅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这种方法若处置得当,既能优化解题过程,又能提高思维品质,为难题巧解铺就坦途.1静中求动有些题目参数较多,不妨让一些参数“动”起来,引入新的变量,从而打开解题突破口.例1已知正数a,A,b,B,c,C满足条件a A=b  相似文献   
3.
有些不等式,构思新颖,同时有一定的“背景”,若按固有的思维习惯,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不等”关系上,即使绞尽脑汁也一无所获,而充分审题,及时转换思维角度,索本求源,另辟蹊径,则能“天堑变通途”。  相似文献   
4.
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转化过程,所谓转化,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把那些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有意识的“联想一转化”使之变成已解决或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  相似文献   
5.
数学问题的解题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的转化过程,所谓转化,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把那些待解决或难解决的问题,通过有意识的“联想—转化”使之变成已解决或易解决的问题,从而求得原问题的解·不等式的证明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而不等式常常结构复杂,运算量大,难找切入点,其实如果我们能将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必要的转化,使之变成一个新的不等式,把原不等式的本质特征暴露出来,常常有事半功倍之效·本文通过构造辅助直线,把不等式证明问题转化为两点间的距离和点线距离来解决,我们知道平面上任一点P与已知直线L上任意点M的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