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反阐释是西方后现代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其成因和性质的不同,呈现出三副不同的面孔,即不可阐释、不必阐释和不该阐释。不可阐释是因为意义的消解所导致的无奈之举,不必阐释是由于意义的毫不重要甚至是"死的意义"而自由选择的阅读策略,而不该阐释则是当下面对一些具体作品的一种现实思考。  相似文献   
2.
节点构成了超文本文学的文本内容,它实现了“从原子向比特的飞跃”.其物理特质表现为“无”,即无形态,无限复制、修改、移动和无距离传播,这直接导致了文本的“未完成性”;其存在特质则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数字存在,比特符码的语词本身、词与物的关系等都遭遇了不同于传统的变化,词与物走向了一种模拟的统一.与此相应,在文学效应上则易产生一种无定性、沉浸式体验.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不言”之说散见于儒家、道玄、禅宗等各领域,从阐释学的层面来考察这种种“不言”,可以发现它们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儒家之“不言”是有话不说,道玄之“不言”是有话难说,禅宗之“不言”则是无话可说。大致说来,这也可以代表和总揽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三种不阐释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戴望舒《萧红墓畔口占》为例,阐述多维度阐释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的作品《城堡》和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展现的是自由存在之路的实现进程以及所引发的深刻探索与思考。从《城》到《生》是一个哲性地、形而上地探寻真正自由的艰辛历程,一条自由存在之路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6.
巴尊在《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一书中以惊人的勇气和敏锐的智慧为浪漫主义辩护,其内容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更重要的是其贯穿全文的还原事实的客观方法、注重特征性的整体方法,这些可能把人文社科的研究推向了更为科学的道路,足以给后人以有力启迪并值得珍视。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学“新文类”的链接书写即是一种去中心、多元化的书写,其与后理论时代的种种特征存在着高度的同构性。后理论时代与传统时代也并非一种截然分割的断裂关系,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网络文学“新文类”的链接书写亦是如此,其一,与传统文学面貌不同,链接表现了从线性向非线性的转变;其二,理论追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神思”和西方文论中的“复调”都与此有相似之处;其三,其文本表现为拼贴与蒙太奇并存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