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思维与中国古代文论“圆”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论家以"圆"为论文的完美境界,它与太极圆形思维是一致的。其原因是由于先民对"天"的崇拜导致了对"天"之运行方式"圆"的亲和,这种对"天"的崇拜,对"圆"的亲和,乃是基于一种肯定、推崇真善美并以真善为美的思想,再加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太极圆形结构思维渗透于中国文化心理思维层面,从而使宇宙境界之"圆"与艺术境界之"圆"融贯为一,体现在文论中,则是古文论家对自然界的永恒向往而要求艺术超越的孜孜追求。  相似文献   
2.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流派中最为古老的拳种。它在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上有着良好的效果;它的一着一势,在技击应用上,也久享盛誉。其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因为陈式太极采纳运用了易学理论,是易学理论使拳术与易学、医学相结合,从而使之具有显著的较技防身和...  相似文献   
3.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鲁迅不是职业编辑工作者,但编辑工作伴随他文学生涯的始终,他对我国编辑出版事业的贡献,在现代编辑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其编辑思想及编辑经验,对于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编辑队伍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价值论角度看,艺术追求的主要是审美客体的象征性,因此,艺术真实是审美主体的评价态度和审美客体象征性的统一,主体的评价在这一统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作为作品中情景意象及诸种艺术要素审美构合的意境,其创塑出的艺术形象无疑更加鲜明生动、天然真趣,在整一统合的实的氛围中,蕴含更具丰富、深邃的想象玩味的虚空间,从而使韵味的审美内蕴在丰富与醇厚中趋向整合与统会,上升到更为强烈、丰富的审美感染力层面。从这一角度看,意境中的虚,是诗歌真味得以凸现的根本所在。由此可见,意境说和韵味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可以说是有机的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7.
曹丕给予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崇高地位,首次明确赋予文学观念以情感审美特征,开创性地辨析文体特征,提出与作家风格和文学风格相联系的“文气”说等,都具有开拓意义。因此,其系统论述文学思想的《典论·论文》,不仅是文学批评自学意识的体现,也是文学自觉时代的具体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8.
老子自然之道认为:人是万物之一,又是"域中四大"之一;"和"不仅是事物的创生方式和自然、理想的存在、发展状态,而且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人类的活动必须效法自然界的本性和规律,表现为"无为"和"啬""俭"等行为原则。从老子之道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二、人与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维护健全的生态系统,是创造物质文明的基础和前提;三、人与自然生态是相互依存的命运关系,要求发展把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有机融合的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老子的这一思想,对于坚持科学发展现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老庄的处世情怀与人类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老庄一切顺应自然的基本观念,认为其处世理念是尚柔守静、柔弱胜强,其处世情怀博大包容;其道德法则是自爱而爱人,即通过每个个体的修身养性,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文明。老庄这一积极的处世治国思想,在当今世界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