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教育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1.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
范凤翼论诗具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认为诗人的德行与创作态度决定诗歌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范氏又提出了诗歌的功能论:主张诗歌应有关风化、抒写性情、反映现实、令诗人青史留名.对待前人诗歌遗产,范氏继承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认为应该取法<诗经>、古乐府诗、五七言古体、唐诗、明代前后七子,而摒弃宋调.理由有三:古诗雅正;古诗有法度;诗歌应具备可读性.范氏复古非食古不化,而是借筏渡河,自成一家.范氏主张诗风自然,所谓自然乃指诗歌风格与诗人性情吻合,而非语言之流畅.范凤翼诗歌在继承七子的基础上力图创新.其诗歌各体兼善,多以前代各种诗体的经典作家或作品为效法的对象.乐府诗秉承"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抒写时事,语言刻意模仿古乐府诗,较为生硬.五古有意追求汉魏诗的古朴,某些作品颇具陈思风神,然亦有不少作品带有宋诗特征.七古以唐代诗人为圭臬,但又不主一家,取法李白、杜甫较多.五律极少表现政治主题,多诗酒风流、游览登临之作;诗风较为单一,追求古朴、清远玄淡.七律多效法杜甫,注意字句的锻炼,追求构思的深折.五绝数量较少,风格以古朴为主.七绝作品数量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范凤翼的诗论与诗歌创作从文学史的高度看,显得创新不足,但其文学活动却为南通范氏家族开创了一个传统,造就了一个诗文世家,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观.  相似文献   
3.
小说《红楼梦》扑朔迷离的性质、中国传统的文学解读方式,是索隐派研究产生的基础,也使这种研究具备一定的合理性。而胡适所谓的反索隐研究方法,究其实质,亦是索隐思维的延续。  相似文献   
4.
南渡理学诗人论诗,除了遵循传统的理学思想以外,开始关注诗歌的艺术特征。其时的理学诗数量不多,质量不高,甚至在题材方面也未有多少突破,但他们的创作承上启下,具过渡性质。理学对理学诗人一般意义诗歌创作的影响体现在经常使用理想术语与理学价值判断诸方面。  相似文献   
5.
杜德桥认为目录学人为对作品进行分类,导致《丁约剑解》这类唐传奇作品为研究者忽视。杜氏此说有其合理之处,发人深思,对扩大唐传奇的研究大有裨益。然杜氏观点亦有可商榷之处:杜氏提出保持书籍的自然状态不作人为分类会导致中国古籍处于混乱状态;《丁约剑解》的文学性不为人所知,主要与传奇概念的模糊及中国古籍数量庞大有关,而非仅仅是目录学的分类问题。  相似文献   
6.
顾友泽 《文教资料》2008,(19):112-113
古典诗词的学习,难点不在于字词,而在于古人与今人生活经验的不同,学生难以进入古人的情感世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引导解决.情境引导的具体方法包括设身处地法、类比法、时比法等,以及多媒体的辅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