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教育   5篇
科学研究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1.
一、进行新的人口预测的必要性制订全国或一个省、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基本依据之一是人口的增长速度、期内达到的总人口和人口结构的预测数据.过去曾经提出的在本世纪末将全国人口控制在12亿以内的要求已无法实现,改为“12亿左右”的提法也不解决问题,许多学者认为控制在13亿左右也相当困难。由于人口的生命周期很长,人口发展具有惯性,一些学者已对2000~2050年的人口目标进行预测,有多种方案,意见并不一致。各省、区在1982年人口普查基础上进行的人口预测,都以全国总人口不突破12亿为目标,近几年来的实际人口数都已超出分阶段控制目  相似文献   
2.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全国十八个大城市之一的无锡市,它在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经济效益,已日益受到国内经济界的重视。因此探索无锡市成为近代经济中心的主客观条件、形成的年代和原因、具备哪些职能,对于深入认识无锡经济中心的特征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国家消费结构的特点和进行预测的原则消费结构,是指消费资料和劳务的种类及其比例关系。消费结构是多层次的。按消费需要划分,有生存资料结构、享受资料结构和发展资料结构。在个人消费结构中各类消费资料的内部,又可分为食品消费结构、穿着消费结构、日用品消费结构……等等。个人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吴大年《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对江苏师范教育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梳理、回顾和评介。认为吴大年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期间,努力贯彻中央和省的精神,承上启下,深入基层,积极推动学校实践,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调查情况,合理布局,发挥中师服务小学的功能。二是找回“江苏中师”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培养优质师范生。三是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四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五是试办五年制师范,在全国开创了培养专科水平小学师资新模式。六是举办师范校长研讨班。建立交流平台。对新形势下师范教育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期盼再次迎来师范教育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5.
顾纪瑞 《江苏高教》2001,(5):119-120
《江苏省志·教育志》是一部了解和研究江苏教育必读的优秀志书,内容全面、结构严谨、体例得当、资料翔实、记述客观、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6.
由民族资本家唐保谦、蔡缄三创办于1922年的无锡庆丰纺织公司,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其资本额、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在无锡棉纺织行业中位居第二,排在申新三厂之后.无锡经济史专家王赓唐、汤可可等对庆丰纺织公司作过深入研究,在相关著述中,对庆丰公司的资本从商业资本转化而来,购置先进设备,改革企业管理制度,引进高级专家并自己培养大批技术人才等,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围绕吴大年《上世纪80年代师范教育工作回顾》一文,对江苏师范教育的历史和传统进行了梳理、回顾和评介。认为吴大年在担任江苏省教育厅师范教育处处长期间,努力贯彻中央和省的精神,承上启下,深入基层,积极推动学校实践,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调查情况,合理布局,发挥中师服务小学的功能。二是找回"江苏中师"的优良传统,树立良好校风,培养优质师范生。三是聚集一批优秀教师,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四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五是试办五年制师范,在全国开创了培养专科水平小学师资新模式。六是举办师范校长研讨班,建立交流平台。对新形势下师范教育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期盼再次迎来师范教育新的春天。  相似文献   
8.
海门大生第三纺织公司是大生集团中创办较晚,设备较新的一个企业,1921年建成投产时,国内纺织业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该厂举债营运,闯过艰难创业期,从1925年起取得了连续10年盈利的业绩。根据大生第三纺织公司历年档案资料(已公开和内部出版部分),代编并重新整理了前后19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结合历届董事会纪录、历届说略(营业报告)和账略,从企业经营角度,以统计分析方法,用大量数据和事实,系统地探索了企业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颂扬了创办人张謇、张詧的治厂精神和优秀经理的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9.
启东(崇明)大生第二纺织公司为张謇所创办,1907年投产,当时是一座拥有3000职工的苏北第二大厂。它曾有十年辉煌时期,后经营不善,借贷无门停产,1935年被迫清算由银行拍卖,1941年因抗日战争迁机器拆厂房,原址已荡然无存。该厂是旧中国民族纺织企业遭遇的一个缩影。根据它留下的大量档案资料,重新整理历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以大量数据和史实为依据,以探索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